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文件


 

老城政〔202216

 

 

老城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老城区加快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

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

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老城区加快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实施方案》已经区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20221222


老城区加快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

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

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加强我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中办发20216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国办发202036等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总体要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深入贯彻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省、市、区十四五规划目标,以补齐群众身边的健身设施短板为核心,增加健身设施有效供给积极推动我区群众体育高质量发展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二主要目标。2023年,核心城区社区体育公园18建设任务完成,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5平方米。到2025年,城乡居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11.3人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力争达到2.7平方米,每万人拥有足球场地0.9块以上。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基本形成,社区健身中心向有条件的小区延伸覆盖,乡镇和行政村全民健身设施达标率达到100%,新建小区体育场地设施配建应符合国家要求,老旧小区改造要因地制宜进行体育场地设施配建。完善的场地设施管理维护机制基本建立,健身环境明显改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各项指标达到国家《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标准》要求,科学完整、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科学谋划准完善顶层设计

(一)摸清底数短板,制定行动计划。根据市体育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住建局城管局组织开展的健身设施现状调查暨摸清健身设施建设底数短板专项行动调查结果制定全区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明确各年度目标任资源保障和责任分工根据调查统计结果对标国家、省十四五规划健身设施目标任务和相关标准规范综合评估本级健身设施布局、开放使用情况和群众需求切实找准健身设施建设短板制定本级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五年行动计按照全域打造完善居民“15分钟健身总体要求聚焦群众就近健身需要,科学规划建设贴近百姓方便可达的社区健身中心小型体育综合体多功能运动场健身步道社会足球场等健身设施

牵头单位:区教体局


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老城分局、区住建局城管局发改委各街道办事处

(二倡导复合用地保障用地资源要积极采取多种方式保障提供全民健身土地资源,切实解决我区体育健身场地供应不足的瓶颈问题:在不影响相关规划实施及交通市容安全等前提下依法依规利用城市公益性建设用地在不妨碍防洪供水安全前提下依法依规利用河道湖泊沿岸滩地建设健身步道等在不改变、不影响建设用地主要用途前提下鼓励复合利用土地建设健身设施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的前提下依法依规以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方式向社会力量提供土地支持与城市文化娱乐、养老、教育、商业等其他公共服务设施进行体育健身功能整合和复合利用。已审核上报的可用于建设健身设施的城市空闲用地、可复合利用的城市其他设施资源要制定目录或指引向社会

牵头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老城分局、区住建局城管局

责任单位区教体局发改委农业农村局民政文旅局应急管理局

(三)加强城乡统筹,拓展健身空间按照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均等化、融合化原则,推进城乡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合理利用体育中心闲置厂房校舍操场社区空置场所等,拓展公共体育活动场所。公园绿地可结合实际情况建设非标准的健身场地设施。加强区级公共体育场馆健身步道体育公园、乡镇体育工程等公共健身设施建设持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逐步提升城市区“15分钟健身圈内涵、改善农村健身场地设施条件,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牵头单位:区教体局

责任单位:区城管局、农业农村局

三、加强场地设施建设,提升群众体育质量

(一)加快推进两场三馆建设。配置均衡、规模适当、方便实用、安全合理为基本原则,以创建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为抓手,要尽快完善项目协调推进机制,落实联审联批制度,尽快将欠缺项目纳入建设规划,在公共体育场馆新建或改建过程中预留改造条件,强化其在重大疫情防控、应急避难(险)方面的功能。

牵头单位:区教体局

责任单位:区发改委、住建局、应急管理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老城分局

(二)落实居住区和社区配套标准。优化全民健身设施布局,在中心城区以片区、社区、居民小区为单位,加快构建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社区体育公园,因地制宜布局不同规模的运动设施。新建居住区和社区要按照国家规定室内人均建筑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面积不低于0.3平方米的标准配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确保与主体工程同步规划同步建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不得挪用或侵占在组织编制涉及健身设施建设的相关规划时,应就有关健身设施建设的内容征求体育部门意见。未达到规划要求或建设标准的既有居住区应结合老旧小区改造背街小巷治理等工作梳理边角地闲置用地、待建地合理高效利用金角银边等土地资源增建嵌入式型多样灵活简易的体育健身设施

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老城分局、区住建局、教体局

(三)加快推进社区健身中心建贯彻落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的要求采取市场化投入建设和运低收费开放政府购买服务的原则推进社区健身中心建设制定《老城区城市体育运动空间设计导则》和《老城区社区健身中心考核办法》2022年建设10个社区体育公园2023年完成8个社区体育公园建设任务同时向有条件的小区延伸。后期,将以社区体育公园为载体打造我区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推动体育与文化旅游休闲养老商业等业态的综合开发与融合发展,大力提升基层体育公共服务的能级和水平,进一步增强群众体育健身和体育消费意识,推进“10分钟体育生活圈建设,满足群众就近、便利的社区健身场地需求。

牵头单位:区教体局

责任单位:各街道办事处

(四)根据老城情况,探索体育+公园模式。一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中关于倡导复合用地模式在不改变不影响建设用地主要用途的前提下发展体育场地设施的要求结合我区,因地制宜建设健身步道、社会足球场地、大中型体育公园等探索文物保护用地复合利用的新模式,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全民健身新载体是加大户外运动场地的建设力度完善户外运动公共服务设施。三是对符合条件的公园社区进行提档升级,融入体育设施元素。积极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体育总局等7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体育公园建设的指导意见》及我省、市贯彻落实意见,加快推动我区各类体育公园建设打造全民健身新载体。积极探索体育+公园的新模式,普及体育公园化发展,十四五期间建成社区体育公园18处。

牵头单位:区教体局、发改委

责任单位:区财政局、文旅局、住建局、城管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老城分局,各街道办事处

(五)持续推动乡村(街道)健身场地设施全面提档升级紧密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村体育健身设施建设坚持属地主体责任采取政府投入为主、市级支持为辅的共建模式依照当前建设标充分考虑老人留守儿童健身需求因地制宜因人制宜配建或更新健身器不断丰富健身设施功能加快对破损松动陈年老旧、使用寿命到期等存在安全隐患的设施器材维修更新提高农村体育健身设施利用率和完好率达到100%

牵头单位:区教体局

责任单位住建局农业农村局各街道办事处

(六)加大各类健身设施开放力贯彻落实国家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低收费开放政策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开展公共体育场馆开放服务提升行通过空间共享错时利用等充分挖掘场馆内部潜力,提升场馆使用效益加大场馆向青少年年人残疾人开放服务力度拓展开放受众引导机关企事业单位中由政府投资建设的体育场地设施创造条件向社会开放;在政策范围内积极采取激励机制挖掘具备开放条件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提高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率。鼓励对符合对外开放条件的学校体育场馆委托专业机构集中运营,提升场馆服务水平和群众满意度。

牵头单位:区教体局

责任单位:区发改委、财政局、应急管理局,各街道办事处

(七)加强健身设施管理维护工作。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将全民健身设施日常管理、维护纳入城镇管理网格,确保各类健身设施安全、正常使用。强化室外健身设施配建管理,做好场地设施管理维护。将公共体育设施维护、管理与升级换代列入政府财政预算,给予经费保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组织专业力量开展检查安排专人或发动社会体育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社会力量承接器材管护工作,形成全民健身发展长效机制,确保群众健身安全。

牵头单位:区教体局

责任单位:区城管局,各街道办事处

(八)创新健身设施运营和改造工作方法。探索建立体育场地运营管理绩效评价体系,进一步强化提高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运营管理效率。鼓励通过多种模式,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培育和引进一批特色化、品牌化运营主体,提高建设效率和运营活力。优先采用公开招标方式筛选运营团队,将公共体育场馆预订、赛事信息发布、经营服务统计等工作委托社会力量承担。公共体育场馆管理运营方要积极执行场馆信息化建设标准规范,加速大型体育场馆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建立完善预约制度,通过即时通讯工具、手机客户端、电话等多种渠道开放预约并做好信息登记,确保进出馆人员可追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信息技术,促进体育场馆大数据资源整合应用,提升智慧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能力。

牵头单位:区教体局

责任单位:区发改委、财政局、政数局,各街道办事处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老城区全民健身工作专班,统筹推进相关工作。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提高站位,充分发挥主体责任,制定符合实际的具体贯彻落实措施,明确实施路径,形成上下联责任清晰分工明确抓共管的工作协同推进机制完善行动措施。区教体局作为区城乡规划委员会成员单位要切实发挥作用,将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规划建设运营管理作为重要民生实事列入重点工作安排

(二)强化要素保障。要加大健身设施建设审批领域放管服改革力度,将健身设施建设项目审批纳入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开展并联审批简化优化审批程序提高健身设施项目审批效加快土地供应相关政策落地挖潜盘活土地资源。建立稳定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投入保障机制化投融资引导政策,落实配套建设资金

(三)强化督导评估。各牵头部门要强化管理不断健全完善目标任务管理和绩效评价机制会同相关责任部门及时对本方落实情况进行跟踪管理和监督指导通过择机检查对重点项专项监督定期组织第三方评估和社会满意度调查等方式了解掌握各项工作进展情况强化检查考核结果应用确保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洛阳市老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1222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