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
发布日期:2022-12-24
-
发文机关:老城区人民政府
-
文件编号:老城政〔2022〕17号
-
索引号:C001-0013-2023-0019
老城政〔2022〕17号
老城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老城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2021-2025年)的通知
各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老城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已经区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2022年12月22日
老城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
为了进一步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不断满足辖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增进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根据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河南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及《洛阳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重要论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全民健身的多元功能和综合价值,进一步落实健康中国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健身和健康需求,构建老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助力健康洛阳建设,为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贡献老城力量。
(二)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民健身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格局更加明晰,人民群众的体育健身意识、科学健身素养和体质健康水平持续提高,人民群众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进一步提高。全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11.3万人以上。
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更加完善。全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7平方米以上,每万人拥有足球场地数量达到0.9块,区域“两场三馆”逐步建成,中心城区社区健身中心实现全覆盖,社区体育公园提升改建逐步建成,15分钟健身圈的内涵得到大幅提升,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基本形成。全民健身活动和群众性体育赛事更加丰富。社会力量主导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逐步增加,“线上+线下”的办赛模式更加成熟。体育健身组织更加健全。街道体育组织覆盖率达到100%,每万人拥有体育社会组织数量超过1个,每万人拥有健身站点数量超过5个。科学健身指导更加深入普及。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和质量稳步提升,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4.3人以上。城乡居民体质进一步增强。持续开展《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国民体质监测》活动,城乡居民《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数比例达到92.8%以上,定期组织《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测试活动。
二、主要任务
(一)加大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给
1.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并落实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行动计划,补齐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总量不足、结构不优、载体不新、社会力量参与不充分”等短板弱项,切实发挥体育部门在规委会中的作用,建立健全体育部门参与新建居住区和社区规划、验收机制,严格落实国家新建居住区和社区配建体育设施建设标准。积极采取多种方式保障全民健身土地资源,推动全民健身场地与公园绿地、文保用地、商业建筑、工业厂房等城市空间的跨界融合,切实解决体育健身场地供应不足的瓶颈问题。
2.推进体育公共服务社区化。聚焦群众就近健身需要,科学规划建设贴近百姓、方便可达的小型体育综合体、多功能运动场、健身步道、社会足球场等健身设施,规划建设社区体育公园18个,着力构建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加大新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健身路径等全民健身设施的更新和普及力度,确保街道、社区健身设施工程达标率达到100%。
3.提升体育场馆服务能力和使用效益。推动现有公共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提升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服务质量。鼓励通过委托第三方运营等方式做好社会足球场、多功能运动场地等公共体育设施的开放管理工作。鼓励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在保障安全的前提条件下,根据场地的使用情况,分时段向社会公众开放;同时发挥体育场馆在公共卫生、应急避难(险)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丰富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
1.规范办赛标准化体系。加大向合法合规的社会力量购买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服务的力度,明确体育赛事活动购买服务的目录、内容和计划,细化赛事承办标准和评估办法,推动由政府主导办赛逐渐向社会化、市场化办赛转变,举办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时尚休闲、传统民俗民间等体育活动;大力发展“三大球”运动,持续开展全民健身主题示范活动,积极探索街道、社区全民健身活动的新形式,丰富基层全民健身活动内容。
2.打造品牌赛事新高地。加大与知名企业、专业团队等力量合作,打造品牌赛事,以全民健身品牌赛事引领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打造具备自主权的体育赛事品牌,扩大品牌影响力和群众参与度。围绕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办好城市定向、轮滑、羽毛球等赛事,并通过有序扶持和引导,逐步提高在省、市的影响力。
3.形成赛事安全管理新常态。坚持底线思维,明确办赛责任主体,增强风险意识,联合公安、卫健等部门,严格落实对全民健身赛事安全的监管责任和防范意识。继续总结和优化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形成的“线上+线下”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新模式,将传统赛事活动与互联网有机结合, 形成网络赛事活动的新业态。
(三)提升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水平
1.丰富国民体质监测工作的内涵。严格按照标准规范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建设,推广集体质健康测试、运动处方提供、科学健身指导、健身志愿服务于一体的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综合服务,依托智慧体育平台为各类体质监测群体建立健身健康档案,扩大体质监测的效果和影响力。每年开展国民体质测试服务2000人次以上,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人数比例超过92.8%。落实并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活动,提高达标测验活动覆盖率、优良率,着力通过达标测验活动、国民体质测试,共同构建国民体质机能评价体系,为广大群众体育锻炼提供科学参考。
2.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创新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内容和管理方式,依托各类体育协会、社会体育组织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鼓励有条件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取得“运动处方师”资质。鼓励体育教师、退役运动员、健身达人、退休医务人员等专业人员成为社会体育指导员,充实和完善老城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师资库;弘扬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精神,坚持开展“走基层、送健康”志愿者服务活动,积极推广体育健身知识,促进科学健身知识、方法的普及,提高指导员上岗率和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水平。
(四)统筹促进重点人群的体育参与
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共同推动老年人、农民、残疾人、职工、妇女等重点人群体育活动常态化开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高公共体育设施的“适老化”力度,统筹规划建设老年人体育健身设施,利用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场所开展适合老年人的体育健身活动;完善公共健身设施无障碍环境,推动残疾人康复体育和健身体育广泛开展,让残疾人融入社会、享受社会关爱,支持企事业单位经常性开展职工体育活动,推行广播操、工间操、健身气功等健身活动,加强职工健身服务,丰富女性参与体育活动的场地设施和活动形式,提高女性的体育参与率。
(五)激发体育社会组织活力
1.健全完善体育社会组织结构。优化区、街道两级体育总会建设,发挥区级体育社会组织的示范带头作用,促进体育社会组织向基层延伸,完善“以体育总会为枢纽,单项、行业和人群体育协会为支撑,基层体育组织为主体”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扶持依托社区、企事业单位和体育场馆的民办非营利性体育社会俱乐部发展,支持街道、城乡社区依法建立老年人体育协会、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单项体育协会、健身团队等体育社会组织。到2025年,区级体育社会组织超过20个,街道体育社会组织达到全覆盖,全区每万人拥有体育社会组织数量超过1个,每万人拥有健身站点数量超过5个。
2.引领体育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进一步优化人员配置,吸纳社会各界优秀人士参与体育社会组织工作,加大对体育社会组织的指导力度,提升体育社会组织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逐步将全民健身项目的办赛参赛、普及培训、服务管理等事务,通过购买服务由体育社会组织承担,提升体育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能力,将运动项目推广、普及作为政府购买服务的主要评价指标,构建政府行政监管、社会公众监督、体育社会组织自律“三位一体”的综合监管体系,对守信运行、业绩突出的体育社会组织进行支持和激励,对失信运行、管理混乱的体育社会组织予以限制和禁止。
(六)推进全民健身融合发展
1.深化体教融合。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针对青少年近视、肥胖、脊柱侧弯等突出问题,研究推广运动干预方法,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同发展,不断增强青少年身体素质。合理利用课后延时服务时间,支持学校开展体育社团活动,逐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指导青少年在基础教育阶段掌握1-2项运动技能。支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进校园,创造条件选派优秀教练员、退役运动员等具备一定资质的体育俱乐部,及专业人员进入学校开展体育教学、业余训练等活动,丰富青少年体育活动;整合各级各类青少年体育赛事,构建完善的中小学体育竞赛体系;加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管理,充分发挥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在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和发掘培养体育后备人才方面的引领作用、示范作用。
2.推动体卫融合。积极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探索在社区医疗卫生机构中设立“健康驿站”、“运动健身服务站”,积极推进社区医生与体育指导员交叉培训,推广常见慢性病运动干预项目和方法。继续巩固国民体质监测站(点)与医院、体检机构、康养机构的合作模式,积极推动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向基层社区延伸,不断总结和推广体卫融合成功案例。
3.促进体旅融合。依托我区的自然资源,发展徒步、骑行等户外运动项目,拓展体育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在确保赛事安全的前提下,找准结合点,举办户外运动项目赛事活动,加快培育品牌赛事和示范基地。
(七)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完善政策措施,优化发展环境,加快形成以健身休闲和竞赛表演为龙头、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体育产业体系,将知名度高、市场前景广的省内、国内赛事引入老城,提升老城影响力。积极引进国内外体育知名企业、品牌和项目连锁发展,在体育用品制造、赛事活动举办、运动项目推广等方面形成聚集效应。以我区体育产业示范基地为龙头,大力发展体育产业,积极培育户外运动产业,催生更多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注重体育网络消费、定制消费、体验消费等新热点,持续向群众发放体育消费券,促进体育、购物、文娱、餐饮、观光等业态融合发展。
(八)提升全民健身智慧化服务
加强全民健身智能体育设施和大数据应用体系建设,实现全民健身资源整合、数据共享、互联互通,积极配合国家、省、市三级数字化全民健身服务平台建设,为城乡居民提供健身设施查询预定、赛事培训报名、科学健身指导等精准化体育健身服务,探索社区智慧体育的供给和服务新模式,将智慧体育融入智慧社会、智慧城市建设,推进智慧化体育场馆、智慧化社区健身中心建设,提高全民健身资源合理调配、设施优化管理、数据全面掌握的监管和服务能力。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党对全民健身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区政府全民健身工作联席会议作用,不断完善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全民健身工作机制。政府各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抓好本部门、本行业、本系统相关工作,将相关重点工作纳入年度民生实事和目标责任考核体系,确保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和本计划的贯彻落实。
(二)壮大人才队伍。加强健身指导、组织管理、科技研发、宣传推广和志愿服务等方面的人才培养,扩大全民健身人才队伍规模,优化年龄和学历结构,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工作效能,根据需要建立不同领域、不同项目的全民健身人才专家库。引导扶持社会和市场力量参与全民健身人才培养工作,完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人才培养体系,吸引更多退役运动员、专业教练员、体育教师、体育工作者、医护工作者加入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形成多元化的全民健身人才培养体系和科学管理机制。发挥互联网等科技手段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引导扶持社会和市场力量参与全民健身人才培养工作。
(三)加强安全保障。对各类健身设施的安全运行加强监管,鼓励在公共体育场馆配置急救设备,确保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开放服务达到防疫、应急、疏散、产品质量和消防安全标准。建立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安全防范、应急保障机制,对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进行科学的赛前指导、赛中监督和赛后评估,建立户外运动安全分级管控体系。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加强全民健身相关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和个人信息保护。坚持防控为先,坚持动态调整,统筹赛事活动举办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四)落实经费保障。把全民健身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每年按市政府的要求标准纳入财政预算,并保持与国民经济增长相适应的投入力度。
(五)实施绩效评估。建立政府、社会、群众和媒体等多方参与的全民健身监督与评价机制,定期开展督查、第三方评估和社会满意度调查,将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作为评价全民健身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区政府对落实本计划的情况、本计划的推进情况和重点任务、相关指标数据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将全民健身评价指标纳文明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保障内容加以落实。对考评结果优秀的单位、组织、个人,进行相关政策扶持和奖励。
洛阳市老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12月22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