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
发布日期:2023-01-11
-
发文机关:
-
文件编号:老城政〔2023〕1号
-
索引号:C001-0013-2023-0034
老城政〔2023〕1号
老城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老城区“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
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老城区“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已经区人民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2023年1月10日
老城区“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
体育事业发展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升市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的重要内容。为促进老城区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体育强区目标,发挥体育在建设体育强国、健康中国、推动我区经济转型升级、增强区域凝聚力和文化竞争力等方面的独特作用,根据“十四五”时期我区体育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十三五”时期,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体育局的有力指导下,在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区体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制定了《老城区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实施计划》《老城区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老城区体育设施管理办法》《老城区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性文件,全面推进全民健身工作开展,举办老城区全民健身运动会,每年举办区级全民健身活动(赛事)10次以上,体育健身活动列入老城区年度民生实事。“十三五”期间,我区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大力实施体育设施建设,完善小区体育设施81个,打造了覆盖街道、社区(村)的体育健身设施网络,实现了基层全覆盖。目前,全区各类体育场地数量达364个,总面积48.82万㎡,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3㎡,成功建成“15分钟体育健身圈”。新发展体育指导员620人,全区共有体育指导员985人,占全区总人口的4.6‰。
(二)体育赛事影响力持续提升
成功举办了“河南省第11届百城千村篮球赛洛阳赛区决赛”、老城区第二届全民健身运动会、老城区健身气功站点联赛、华诞杯足球比赛、老城区羽毛球比赛等等50多项活动赛事,提升了体育运动影响力,对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促进体育消费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体育产业规模逐步扩大
伴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不断发展以及“健康中国”战略的逐步实施,我区体育产业从低水平、单一化向多层次、多元化扩展,体育消费从实物型向参与型和观赏型消费扩展,体育产业从追求规模向提高质量和竞争力扩展。 “十三五”期间,建成了2个市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
二、机遇与挑战
“十四五”时期,我区体育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期,以及诸多矛盾和严峻挑战。
从机遇上说,当今世界体育经济、体育文化、体育民生已成体育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体育将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全国各地市都在制定新的发展战略,将体育作为战略性资源营销和运作,发挥体育的独特作用。2019年国务院印发了《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对体育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举办2022年冬奥会,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将体育作为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极大地激发了体育发展活力。体育作为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经济发展、改善民主、文化娱乐的功能正在产生积极而深远的作用和影响,体育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高潮。
从挑战上说,老城体育发展仍面临诸多矛盾和问题。广大市民的体育需求与供给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体育场馆、体育版权等大量体育资源尚未有效开发,公共体育供给社会化、专业化运作机制有待完善,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不强。体育产业能级不高。体育强区建设面临激烈竞争。体育事业发展面临一系列、深层次、结构性矛盾,亟待从传统的管理模式向创新管理服务模式转变。因此,必须加快推进体育的创新转型。
三、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决策部署,落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坚持以创新引领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治体、协同联动,持续提升体育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把增强市民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体育发展方式逐步从行政主导向行政服务和市场推动相结合转变,从政府办体育向扶持引导社会办体育转变,从体育部门主管向多部门联动转变,全面提升体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文化引领。从中国梦、强国梦和民族未来的高度认识体育,深化对体育文化、黄河文化、河洛文化的挖掘,大力弘扬“为国争光、无私奉献、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充分发挥体育多元化功能,展现老城风采,为老城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2.坚持以人为本。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培养市民终身体育意识,推进健康老城建设,把体育真正作为促进人的健康和幸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一项利国利民的全民事业来抓,让体育健身成为老城人民的一种生活方式,在共建共享中增加获得感和幸福感。
3.坚持改革创新。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完善市场机制,促进体育资源流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创新管理和服务方式,不断探索我区体育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4.坚持统筹协调。遵循现代体育发展内在规律,促进体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均衡发展和质量提升相并举,公共服务和产业发展相并重,确保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体育文化、体育外事交流的全面发展。
(三)发展目标
围绕2025年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建设的奋斗目标,从我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坚持体育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形成体育氛围浓烈、体育事业繁荣、体育产业发达、体育品牌凸显、体育人才辈出、体育交流活跃、体育文化产品丰富和体育要素集聚的历史文化名城框架,立足老城打造河洛体育文化,使我区体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市民体育需求相匹配,为体育强市建设作出突出贡献。
(四)主要指标
1.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7㎡,市民健身意识显著增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常驻人口比例达到40%左右,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4.3名,将全民健身作为区域发展战略,建立以公共体育服务为导向的政府业绩评价体系,实施体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化,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市民主体、社会参与、部门协同、市场运作”的公共体育服务发展格局,全民健身各项指标达到国家标准水平。
2.深化体教融合培养后备人才。体教融合持续深入推进,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业余训练质量明显提高,力争让更多的运动员入选市队、省队、国家队,为老城体育发展增光添彩。
3.体育产业市场活力充分释放。关注社会资本进入体育产业领域的发展情况,加快体育旅游、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中介培训、信息服务、体育用品及销售等体育产业各门类全面发展,建立一批体育产业基地和特色项目,力争培育一批优秀的体育产业。
4.体育文化繁荣交流。深入挖掘老城体育文化,加强优秀民族体育、民间体育、民俗体育的保护、推广、创新,推进传统体育项目文化挖掘和整理,推动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丰富体育文化产品,实施体育文化创作精品工程,积极参与政府间的人文交流活动,扎实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体育交流,打造“一带一路”精品体育旅游赛事和线路。
四、主要任务
(一)大力开展全民健身,完善公共服务新体系
1.进一步优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全民参与、法治保障的全民健身工作机制,发挥全民健身工作联席会议在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组织实施本级全民健身实施计划中的作用,夯实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组织基础。认真落实《老城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的实施意见》。落实国家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标准,加快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融合化、信息化、均等化水平。积极开展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创建活动,促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补齐公共体育服务短板,提升服务标准,统筹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布局,均衡配置公共体育资源。
2.进一步完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持续加强体育场地设施规划建设与管理利用,将体育设施建设规划纳入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满足城乡居民多样化、多层次的体育健身需求。聚焦群众就近健身需要,科学规划建设贴近百姓、方便可达的社区体育公园、小型体育综合体、多功能运动场、健身步道、社会足球场等健身设施。优化区、街道、社区(村)三级全民健身设施网络,着力构建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加强街道和社区全民健身设施的维修改造和提档升级。支持社会力量建设小型化、多样化的室内外健身设施,鼓励符合开放条件的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向社会公众开放,鼓励专业机构参与场地设施的管理运营。
3.进一步丰富体育健身活动。加快发展足球运动,大力发展围棋、空竹、篮球、排球、路跑、广场舞、南无拳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鼓励开展攀岩、定向、飞镖等具有前沿、时尚、消费引领特征的运动项目。传承发扬武术、舞龙、舞狮以及健身气功、门球、太极拳、健身秧歌、毽球、民族健身操等传统体育项目。积极搭建群众体育活动平台,因地制宜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健身活动。
4.进一步巩固和健全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推进街道、社区发展基层群众性体育社会组织,推动体育组织网络向基层和不同人群覆盖。优化体育健身组织发展环境,支持各类体育健身组织规范有序发展,积极发挥基层体育健身组织在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供科学健身专业指导等方面的作用。规范化建设体育总会,充分发挥体育总会在全民健身组织中的枢纽型作用。加强对各级各类体育社会组织的扶持培育和服务监管,提高承接全民健身服务和培养高水平体育人才的能力。
5.提升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水平。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激励和保障机制,更好发挥其在社区体育活动、科学健身等指导方面的作用。鼓励体育专业技术人才参加体育宣传活动,普及运动健身知识、提供科学健身指导,激发群众健身热情。推动国民体质监测、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和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常态化。开发利用大数据研究制定推广普及健身指导方案、运动处方库和体育健身活动指南,推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二)提升科学训练水平,打造竞技体育新优势
坚持以弘扬奥林匹克、中华体育精神和助力洛阳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建设为主旋律发展竞技体育,着力抓好广泛选材、科学训练和全面保障,在项目均衡发展、深化体教融合、利用社会资源、构建赛事体系等方面,努力打造新时代洛阳竞技体育新特色。
1.探索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以《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等文件为指导,以中小学校体育培育为基础,以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为主阵地,加强各类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体育人才培养,逐步完善布局科学、结构合理、制度完善、适应社会发展、充满活力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新模式。
2.加快推进体教融合进程。大力发展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按照“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原则,鼓励各中小学校积极创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扩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在全区中小学校的占比,使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布局纵向成通道、横向全覆盖,以点结网、以网带面,形成“学校即体校,学生即运动员”的新格局,打造“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青少年体育活动模式,基本完成让每名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的目标。逐步构建升学渠道和专业两个架构,在符合教育公平、均衡发展的情况下,打破学籍属地壁垒,建立体育后备人才小学、初中一条龙升学和专业培养模式,上好体育课,充分利用课后延时服务时间,以“德育为先、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促进我区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和储备打下坚实基础。
3.充分发挥社会资源优势。充分挖掘区域资源优势,鼓励、引导社会资源参与青少年体育工作,激发社会力量办体育的内在活力,培育体育特色项目大力推进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推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进校园,打造青少年竞技人才培养新优势。
4.逐步构建多级竞赛体系。逐步构建青少年体育区、校际、校内三级竞赛体系。鼓励各中小学校在组织开展“全员运动会”“全员体育竞赛”等校内体育竞赛的基础上,选拔优秀体育苗子组建校队,与邻近学校定期开展校际联赛,广泛开展“区长杯”青少年体育赛事,全区范围内开展田径、乒乓球、羽毛球、篮球、排球、游泳等青少年单项赛事,提高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促进青少年运动员在竞赛中成长,为选拔出更多优秀体育苗子搭建平台。
(三)引导培育体育消费,促进体育产业新发展
发挥市场配置体育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鼓励引导体育消费和各种所有制体育企业健康发展,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贡献更大的力量。
1.加快建立现代体育产业体系。构建以健身休闲和竞赛表演为核心,体育制造业与体育服务业融合发展的体育产业体系。鼓励体育制造与竞技体育、全民健身融合,推进体育制造业向服务业延伸发展,形成全产业链优势。
2.激发体育消费市场需求。深化体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挖掘体育消费潜力,充分发展体育消费新业态,积极拓展体育消费新场景,增强体育消费粘性,形成体育消费新热点,促进体育消费升级。
3.培大育强体育市场。依托特色优势,集聚资源,集中力量,重点发展体育健身产业、竞赛表演业、健身休闲业、体育场馆服务业等体育产业领域,着力培育和优化现代体育产业体系,实现体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四)促进体育文化繁荣发展,建设体育文化新高地
深化对体育的认识和理解,发展有文化的体育,把体育文化建设渗透到体育工作实践中,发挥体育健身、强心、益智、乐群的突出功效,并以丰富的体育文化、体育精神影响人、教育人,让体育文化成为老城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和城市印记。
1.大力培养体育文化品牌。加大体育公益广告宣传力度,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普及体育知识,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着力培育品牌赛事、品牌健身活动,扩大影响力,打造本土体育品牌,提升知名度。大力发展体育赛事、体育健身、健康娱乐、等体育文化创意产品市场,开展体育文化艺术创作,形成老城体育文化特色优势。
2.构建智慧体育大平台。积极探索体育与其他文化门类、新媒体的互动平台,通过信息化资源共享、信息化软硬件结合、应用提升与普及等方式不断提升智慧体育平台服务水平。充分利用5G通讯技术,建设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场馆服务,形成体育场馆和休闲娱乐场所形态的全业态智能管理,为采集体育大数据创造有利条件。为平台提供大数据管理支撑,形成结构合理、网络健全的数字化服务系统。
(五)完善体育基础设施,加快场馆建设新步伐
以群众喜闻乐见普遍参与的项目为重点,积极布局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到202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7㎡。
1.重点建设公共体育设施。加强城市绿道、健身步道、自行车道、体育健身公园、社区文体广场及足球等场地设施建设,为市民提供良好的健身环境,满足群众健身需求。
2.提高公共体育设施综合利用率。公共体育设施全面向社会开放,方便市民开展体育活动,提高体育设施的利用率。加强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程度。加强学校内体育设施建设达标管理,推进新建学校体育设施相对独立建设,清退被占体育场地,采取经费倾斜和公益性服务补贴等措施,保障场馆对外公益性开放。采取有效措施,为学生、老年人、残疾人参加体育健身提供便利条件,并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对其优惠或者免费开放。
3.完善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制度。积极推进公共体育场馆管理制度改革创新,引入和运用现代企业制度,激发场馆活力,整合现存场馆资源,鼓励社会资本的独资控股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体育场馆的建设运营,推进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委托管理和社会化运营机制。加强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和日常维护维修。
4.发挥公共体育场馆应急作用。统筹体育和公共卫生、应急避难(险)设施建设,充分考虑应急需求,推广公共体育场馆平战两用改造,完善通风系统、后勤保障设计,预留管道、信息等接口和改造空间,预留医学救治、隔离、观察辅助功能区,具备快速转化为救治和隔离场所的基本条件,强化其在重大疫情防控、避险避灾方面的功能。
(六)培育社会组织,形成多元发展新格局
加快改革体育社会组织管理制度,规范和促进体育协会更有效地发挥作用;厘清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体育社会组织格局。
1.调整改革体育社会组织。按照政社分开的要求,改革区级体育协会,使之成为具有公益性、代表性、专业性、权威性的社团法人。体育社会组织在机构、职能、资产、财务及党建等方面与行政机关脱钩,在内部管理上拥有自主权,由原来政府的“伙计”转变为“伙伴”,真正确保体育社会组织的法人地位。
2.增强体育总会功能。明确体育行政部门和体育总会的职能定位,将事物性、执行性、操作性的工作职能转岗到体育总会等体育社会组织,使体育总会成为体育领域事务工作的主体,成为承上启下的枢纽型组织,成为体育社会组织培育服务中心,提升总会的管理和服务能力。
3.优化体育社团发展环境。通过特许经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模式,支持社会力量创办非营利性体育机构。依法开展体育社会组织登记和监管,制定符合体育企业特点的活动准则和行为规范,不断优化体育社团等级评估工作,建立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制定出台体育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办法。完善配套政策,落实体育社会组织税收优惠政策,拓宽体育社会组织筹资渠道。加强体育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造就一支专业化的体育社会组织。完善体育社会组织内部管理,加强体育社会组织绩效评估,完善财务公开,接受审计和监督,健全协会党的组织机构。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切实加强对体育工作的领导,充分认识新时期体育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把体育工作摆上议事日程,精心组织制定老城区体育发展规划,把体育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精神文明建设规划,确保体育事业各项投入和社会经济发展同步。区财政要把体育事业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建立健全体育工作领导协调机制,统筹协调体育事业的和谐发展,重视抓好基层体育工作,加强体育队伍建设,确保体育工作人员力量充足,街道要确保有专(兼)职人员负责体育工作,确保基层群众性体育活动的有序开展。
(二)推进体育事业创新
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政府统筹、社会协同、市场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体育管理和运行机制,健全群众体育组织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竞技体育的管理体制,创新体育产业发展机制,繁荣体育文化,做好体育交流,增强体育发展的生机活力。按照“管办分离”的要求,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抓好大型体育场馆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公共体育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进一步完善支持体育事业发展的财政、税收、土地、能源等方面政策,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三)加快依法治体
落实国家、省、市体育法规政策,依法发展各项体育事业。通过各项法制法规强化对全区体育发展的宏观管理和微观指导,加强政府职能部门的协商和沟通,统筹安排、落实工作责任。依法加强对体育市场的监管,规范市场秩序,维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确保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四)加强队伍建设
坚持重点突破,全面推进工作,完善人才工作的体制、机制和环境,扩大体育人才总量,优化体育人才队伍结构,全面提高体育人才队伍素质,促进体育事业科学发展,进一步增强体育人才队伍的敬业意识、责任意识、纪律意识、奉献意识,打造一支“四有四胜”(有理想、有信念、有本事、有规矩;品德胜、知行胜、内心胜、团队胜)的体育人才队伍。
(五)营造良好氛围
准确把握体育的本质和内涵,通过借助外力,整合资源,不断提高体育宣传工作质量和水平,为体育的持续发展创造有利环境。加强与省、市级媒体的联动与合作,多渠道、多层次开展体育宣传,大力倡导体育的生活化、科学化、社会化、产业化、法制化理念,提升公民的体育意识、健身意识、消费意识。深入挖掘体育文化内涵,大力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体育精神,大力倡导奥林匹克精神,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让体育成为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创造者,成为洛阳精神文明进步的倡导者和先创者。
(六)加强党的建设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各项要求,强化理论武装,夯实基层基础,落实廉政建设“两个责任”,进一步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我区体育改革发展提供坚强保障。深化体育阳光工程,自觉把权利的行使置于社会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强化阳光透明工作,防止滋生权力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