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城区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
日期:2022-05-16
来源:
老城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老城区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各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老城区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已经老城区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2022年5月12日
老城区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一、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1年,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各项决策部署,扎实推进“六稳”“六保”工作,统筹推进应对洪涝灾害、疫情防控等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态势稳中向好,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93.3亿元,同比增长6.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增速位于全市第4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8.99亿元、增长11.2%,增速位于全市第4位;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71.2亿元、增长7.7%;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923元、增长7.4%。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经济总量仍然偏小,产业结构不够优化,“风口”产业谋划不足,能够起到支撑带动作用的大项目不多;“放管服效”改革还需系统发力,国有企业风险防控有待加强;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短板还需补齐。
二、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任务
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认真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区委第十次党代会工作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抢抓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机遇,坚持以创新引领发展,扭住产业发展、城市提质、乡村振兴“三项重点工作”,用好科技创新、改革开放、激励干部担当作为“三个重要抓手”,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改善民生,着力推动经济发展提质提速,主动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促进社会大局稳定,聚焦高质量建设环境优美、文化繁荣、产业兴盛、和谐文明的现代化强区,在建强副中心、形成增长极、重振洛阳辉煌中书写老城精彩篇章。
主要预期目标: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9亿元,增长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粮食产量达到660万斤;单位GDP能耗强度与“十四五”控制目标统筹衔接。
重点抓好8项工作:
(一)强化精准调控,全力稳定经济运行。坚持把稳住经济基本盘摆在突出位置,树牢“项目为王”理念,推动经济增长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加强运行调度。建立健全七个经济高质量发展专班统筹调度机制,坚持周调度、月分析,盯指标、找问题,力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全面进入全市第一方阵。狠抓项目投资。加强项目谋划,储备亿元级重大项目120个以上。滚动开展“三个一批”活动,全面落实项目用地政策,积极争取中央预算资金和专项债权,力争全年产业项目签约8个、开工15个、投产8个。确保127个区重大项目完成投资210亿元以上、23个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71.6亿元以上。释放消费潜力。实施特色街区商圈提升、文旅消费提质等工程,依托洛邑古城、十字街、南北大街、天心文化产业园等地标打造沉浸式消费场所。推广“商隅宝”平台,力争年底前注册商户5000户以上。大力发展节日消费、大宗消费、线上消费等模式,积极培育“直播经济”“夜间经济”。精准服务企业。深入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建立“免申即享”服务平台,出台减租优惠政策,围绕深慧视、新春都等有前景、有困难的企业开展精准帮扶。强化生产要素保障和普惠金融服务,力争市场主体达到2.8万家。
(二)坚持创新引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落实产业发展“136”工作举措,加快打造“4+3”产业平台,推动传统产业向“风口”产业转型。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高成长性企业培训计划,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家、“专精特新”企业5家、研发平台6个。加快实施古都科技智慧岛创新社区、上海深兰科技工业智能化等项目,为三众能源、正硕电子等企业对接引入更多资源,支持创新发展。壮大提升商贸物流业。支持金燕物流园、中国邮政电商快递物流园建设新型电商物流园区。依托机场三期改扩建、轨道交通二期建设,谋划打造临空港一体化经济片区。做优做强牡丹产业。围绕建设邙山特色牡丹产业带,加快牡丹产业社区项目建设,推动牡丹种植、观赏、研发、生产、销售全产业链发展。扩大催花牡丹、牡丹鲜切花市场规模,提升特色牡丹产品影响力、竞争力和综合效益。积极发展风口产业。加快推进古都科技智慧岛创新社区、高端军品研发配套制造等项目建设,积极引入“风口”产业运营商,瞄准电子信息、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领域,同步开展高新技术企业、产业研究院等引进工作,加快科技产业集聚并形成规模效应。
(三)深化融合发展,塑造沉浸式文旅品牌。抢抓文旅产业发展新“风口”,深入挖掘老城“六大文化”资源,积极打造沉浸式文旅目的地。建设文旅地标。加快古城保护与整治项目六大片区建设,重现古城风貌。加快隋唐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围绕隋唐洛阳城中轴线启动玄武门、龙光门遗址保护等工程,打造系列隋唐文化标识。丰富文旅业态。加大产业链招商力度,力争培育引进10家以上有实力、有情怀的文旅企业总部入驻老城。完善提升洛邑古城、天心文化产业园等地业态功能,逐步将“一街游千年”项目打造成文旅消费集聚区。盘活“老字号”、非遗等文化资源,推出一批洛阳味道、古都节目,提高游客对老城的辨识度和认同感。发展文创产业。积极引进品牌企业、专业化团队和多元投资主体,推出“梦里隋唐,尽在洛邑”实景剧本杀等沉浸式体验项目,叫响老城文旅文创品牌。依托景区、园区、博物馆,与文创头部企业深度合作,推出更多承载老城记忆的文创产品,培育“唐小豪”等本地网红,挖掘游客二次消费潜能。
(四)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动力活力。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破解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瓶颈,激发内生动力。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完善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机制,积极稳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全面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推动区属国企做大做优做强。持续推进市场要素、“放管服效”等领域改革,承接好市级下放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推动更多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四级全覆盖。深化制度型开放。持续开展精准招商,动态完善重点产业链招商图谱和路线图,深入开展大员招商、资本招商、驻点招商,力争全年签约10亿元以上项目4个、亿元以上项目15个。支持凯宾耐特、玖运国际等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推动外贸转型发展。优化营商环境。全面落实国家、省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条例,抓好营商环境“七件事”,持续做好国家、省营商环境评价,完善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和企业家合法权益,大力营造企业竞相发展的良好环境。
(五)完善功能品质,提升城市承载力。落实城市提质“351”工作举措,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打造聚合资源的平台城市。加强基础支撑。发挥规划委员会作用,加快推进翠云峰公园周边区域等规划报批工作。强化交通枢纽功能,配合做好机场三期改扩建、金业路拓宽改造等项目征迁,打通祥云路、赵粉路等7条道路,构建便捷畅通的路网体系。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加快中原新城、祥瑞鑫城等安置房建设进度,实施127个老旧小区、67条背街小巷改造提升项目,打造精品示范工程。新建停车场5个、充电桩200个,新(改)建公厕10个,完成市定集中供热任务,确保小区专业化物业服务覆盖率达到70%以上。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深入开展市容市貌“四清四严”行动,提升机械化清扫保洁、垃圾分类、车辆管理等工作成效,在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上走在全市先列。建设青年友好型城区。落实青年创业大厦入驻优惠政策,完善“租售补”一体化保障体系,建设青年驿站2个,投放青年人才公寓400套。
(六)壮大特色产业,大力推进乡村振兴。落实“151”工作举措,加快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加强防返贫监测帮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加强乡村治理。扎实开展“三清两建”专项行动,分批推进20个试点社区清产核资“回头看”“清霸灭痞”等工作,确保农村集体经济良性发展。发展乡村产业。加快构建产业服务体系,多措并举推动乡贤返乡创业。加快推进翠云谷乡村振兴产业示范带、洛阳牡丹集散中心、云栖谷等项目建设,积极发展特色民宿、康养休闲、文化体验等业态,打造乡村旅游示范村。推进乡村建设。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着力解决涉农社区给排水、垃圾分类等问题,建成乡村运营“达标村”11个。激发乡村活力。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等改革,推进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与市级平台对接。建立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21个涉农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10万元以上,实现“三变改革”全覆盖。
(七)坚持绿色发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洛阳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为契机,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提升生态保护治理水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抓好工地扬尘管控、“散乱污”企业整治、餐饮油烟整治等工作,推进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协同减排,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水土环境。落实“河长制”,常态化开展河湖“清四乱”行动,加快推进邙山渠水毁修复工程、铁路防洪渠综合治理工程,动态消除黑臭水体及入河排污口。加强土壤污染风险防控,有序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全面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筑牢生态保护屏障。加快嘉豫门大街东侧、东陡沟等游园建设,打造翠云峰、庄王山城市公园,着力建设“绿、亮、净、美、序”的生态宜居老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健全完善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快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稳妥有序落实双碳战略。落实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区域能评制度,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
(八)聚焦群众关切,进一步增进民生福祉。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一老一小一青壮”,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持续提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稳定和扩大就业。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开展“人人持证,技能老城”专项行动,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推动劳务社会向技能社会转变。推动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启动校长职级制改革,完成“区管校聘”改革。加快实验中学、邙山中心小学、苗北小学、培智学校等建设,争创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新建公办幼儿园3所,改扩建普惠幼儿园7所,新增学位2130个。建设“健康老城”。加快道北区域医疗资源规划布局,完成7个社区卫生室提升改造,确保公有产权社区卫生室比例达到80%以上。提高社会保障能力。落实企业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减免缓政策,完善社会救助政策体系。扩大普惠性基础性公共养老服务供给,建设智慧养老服务平台。统筹发展和安全。常态化做好疫情防控,确保不发生大规模本地感染病例。建立完善风险监测预警应急平台,提升自然灾害防范应对能力。全面推进依法治区,持续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统筹做好信访维稳、消防安全、档案管理等工作,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附件:1. 老城区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指标草案
2. 相关名词解释
附件1
老城区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指标草案
序号 | 指 标 名 称 | 计算单位 | 2021年计划 | 2021年完成 | 2022年计划 | |||
绝对值 | 增长(%) | 绝对值 | 增长(%) | 绝对值 | 增长(%) | |||
1 | 地区生产总值 | 亿元 | — | 9 | 193.3 | 6.8 | 209 | 8 |
2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 亿元 | — | 8 | — | 7.7 | — | 10 |
3 | 固定资产投资 | 亿元 | — | 9 | — | 12 | — | 11 |
4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亿元 | — | 11 | 71.2 | 7.7 | — | 9 |
5 |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 亿元 | — | 8 | 8.99 | 11.2 | — | 7 |
6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 % | 1.76 | — | 1.76 | — | 完成市定目标 | — |
7 | 城镇登记失业率 | % | 4.5以内 | — | 4.5以内 | — | 4.5以内 | — |
8 |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元 | — | 10 | 39923 | 7.4 | — | 8 |
附件2
相关名词解释
六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
六保: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三个一批:签约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重大项目。
三园三街:洛邑古城非遗文化产业园、天心文化产业园、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老城十字街(包含东西大街)、贴廓巷红色文化步行街、周公路特色商业步行街。
四个不摘: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
产业发展“136”工作举措:以发展“风口”产业为主线,锚定打造国家创新高地、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全国沉浸式文旅目的地“三大目标”,着力抓好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高新技术企业倍增、高成长性企业培育、优势产业集群打造、沉浸式文旅项目建设、产业投融资“六项举措”。
放管服效: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高效能。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指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特征的工业中小企业。
“六大文化”资源:指古城文化、丝路文化、大运河文化、非遗文化、红色文化、牡丹文化。
优化营商环境“七件事”:持续抓好一件事一次办、有诉即办、“标准地+承诺制”、交房即交证、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打击恶意逃废债、依规依法兑现承诺等优化营商环境“七件事”。
城市提质“351”工作举措:紧盯打造平台型创新城市、全国文明典范城市、青年友好型城市“三大目标”,实施交通枢纽建设工程、城市风貌提升工程、青年安居乐业工程、社区文明创建工程、城市治理工程“五大工程”,深化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体制改革。
乡村振兴“151”工作举措:指“一条底线、五个抓手、一项保障”,即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守防止返贫底线,以“三清两建”为抓手推进乡村治理,以乡贤返乡创业为抓手发展乡村产业,以乡村运营为抓手推进乡村建设,以集镇建设为抓手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以“三变”改革为抓手激发乡村发展活力,以加强党的领导为保障推动各项工作落实落细。
“万企兴万村”行动: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从实际出发,在乡村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组织振兴上精准发力,引导民营企业加大村企对接力度,有效开展投资兴业、捐资捐物,帮助农村更好地发展。
三清两建:清资产、清“村霸”、清矛盾,建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强群众自治组织。
“三变”改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清四乱:对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河湖管理保护“四乱”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清理整治行动。
无废城市: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
“两高”项目:高耗能、高污染产业项目。
“区管校聘”改革:所有教师与校长统一由区里管理,并定期在区域学校内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