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魅力老城 > 老城掠影

南关码头遗迹,位于今洛阳老城山陕会馆西南约500米、滨河北路饮马街口东南的洛河岸边。在距其300多米的滨河北路北侧,菜市口西街南口还保留着一座始建于明代的关口门楼建筑,就是人们所熟知的“洛汭严关”。

tem.png

老城是洛阳人对金元明清时期洛阳城的俗称,坐落在隋唐洛阳城的洛北里坊区一带,也称金元故城。

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炀帝迁都洛阳,并以洛阳为中心开凿南北大运河。作为丝路起点和运河中枢,隋唐时期的洛阳是一座繁华的国际大都市,运河上更是终日“漕船往来,千里不绝”。据《旧唐书》等记载,为疏通河道,方便各地的漕船停泊,武周大足元年(公元701年),武则天下令在洛北里坊区的立德坊南“引漕渠,开新潭”,其位置就在今洛阳老城的南关一带。

tem.png

隋唐及五代之后,北宋以洛阳为西京,并在洛北的瀍水之西营建了河南府。《元河南志》中记载,“正大初,以河南(府)为中京,改河南(府)为金昌府”,并重建了金昌府的府城。

金代所筑的洛阳城,即今日老城的前身,元、明、清及民国时期相继沿用。据史料记载,明初曾对洛阳城进行重修,整座城为正方形,墙外挖城壕,城墙开四门,东为建春门,西为丽景门,南为长夏门,北为安喜门。

清代洛阳城的规模与明代相当,城内有两条十字相交的主干道,即东西大街和南北大街,由此形成了四个比较繁华的商业区,分别为东关、西关、南关和北关,这种城池格局一直持续到1948年。

tem.png

再说隋唐大运河。北宋灭亡后,运河的部分河道逐渐淤塞。元代对“人”字形的隋唐大运河截弯取直,成为“一”字形的京杭大运河,不再经过洛阳,不过,在隋唐大运河的渠首段,洛河等河道仍是洛阳城中的水路交通要道,直到民国时期都没有间断。

作为隋唐大运河上的重要漕运码头,新潭在金元时期荒废,后来,人们又在这里建起了南关码头。明清时期,南来北往的人常从南关码头渡河,这里也是各种货物的集散地。因有水陆交通之便,南关地区的商业尤为繁荣。这里店铺林立,商贾云集,外地在洛的客商还建起了山陕会馆等,作为自己的“根据地”。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南关码头一带仍有船只开展航运。

tem.png

在进行大运河申遗时,考古工作者对隋唐大运河遗迹进行勘探,在濒临洛河的南关地区,发现有新潭和漕渠遗迹。这里是隋唐洛阳城东城南门承福门外,隋大业年间在此分洛水开漕渠,唐武周时向东开凿新潭。在明代城墙的墙基垫石上,发现有大量利用唐代修建河堤或码头所用的大型石块。也就是说,在金元明清洛阳城的南城墙下,是新潭遗址的一部分。

考古工作者发现的南关码头与漕渠的遗迹,在今定鼎立交桥东,当初“引漕渠”的起点,就位于南关码头遗址西35米处。现在,人们在航拍地图上还能看出,洛河河道在此变宽并向北凸出,形成了一个三角形,这可能是漕渠在此分洛水北流而形成的。

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洛水的摆动,南关码头已被河岸和河道覆压。如今,洛河北岸的洛浦公园中建起了洛神广场,南关码头遗址附近的洛河边也建有仿古木栈道,供人们欣赏洛河美景,这里已成为人们休闲观光的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