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缠花就是靠着一片纸加一根蚕丝线,一圈一圈缠绕出来的。”近日,在老城区一家汉服店内,店主车利丹正在向顾客介绍柜子里琳琅满目的汉服头饰。

除了汉服店店主,车利丹的另外一个身份是“簪娘”,即制作发簪等汉服头饰的女性。近年来,随着汉服的兴起,“簪娘”这一职业也逐渐被更多人了解。同时,她也是老城区手工发簪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
1983年出生的车利丹从小就跟着外婆学做绒花等传统头饰。10年前,在结婚生子后,她为了方便照顾家庭,辞去工作干起了家里的老本行。“当时汉服还没有火起来,圈子很小,我就开了一家淘宝店,在网上销售传统手工头饰。”她说。
头饰是汉服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车利丹介绍,常见的汉服头饰有笄、簪、钗、步摇、华盛等。簪由笄发展而来,有插在发髻上装饰或固定发式的作用,装饰、实用兼具,多用翠羽、珠宝、金银等材料制成。簪和钗的区别体现在造型上,单股为簪,双股为钗。步摇则是在发簪的基础上添加了一个挂坠,这种头饰会随着走路而摆动,一步一摇,故称步摇。华盛又名花盛,可以是簪也可以是钗,但都是花形样式。
“以上这些是从头饰造型上进行划分的,如果按制作方法则可以分为缠花、绒花、珠花、绢花、花丝錾刻、烧蓝点翠等。”车利丹指着柜子里的各类头饰边走边说。头饰制作可是个细致活儿,以缠花为例,需要先在卡纸上画出设计稿,之后剪出纸样,再将纸样并在铜丝上,用蚕丝线按照纸样的形状一圈圈缠绕。在缠绕过程中不能露出铜线和纸样,还要确保丝线缠绕时力道相同且不脱落,这样才能做出平整精致的缠花。
由于做工精细、用料扎实,车利丹的手工汉服头饰在圈内小有名气。去年以来,随着洛阳汉服的出圈,汉服头饰需求量明显增加。“去年以来订单量激增,除了洛阳的汉服工作室,我们的产品还销往陕西、四川、浙江等省份。”车利丹说。如今,车利丹正探索在传统手艺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审美,设计制作“通勤风”汉服头饰。在她看来,除了传统汉服,现在很多女孩子已经把马面裙等作为日常服装穿着,汉服头饰也应该与时俱进,化繁为简,让传统技艺走进日常生活,实现传统文化活态传承。面对日渐兴起的汉服市场,车利丹表示:“汉服风兴起的背后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和文化自信的建立,手工发簪则是发丝上的国风浪漫。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我将用创意制作更多适合日常生活的发簪,传承为本、创新赋能,用一簪一钗为洛阳汉服产业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