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名洛阳小伙返乡发展戏曲妆造,让你现场扮演戏曲角色
-
日期:2024-01-06
来源:
在台前观看戏曲演出,我们多少都曾经历过。体验戏曲妆造,扮演戏曲中的角色,你是否见过?日前,两名洛阳小伙返乡创业,掘金戏曲妆造。
文旅出圈, 两名小伙决定回乡发展
化妆、贴鬓、包头、换装……3日一大早,在老城区文化街,市民邱女士首次体验戏曲妆造。“我很喜欢传统文化,听说这儿新开了一家戏曲妆造店,就过来试试。”邱女士说。
这家戏曲妆造体验店由洛阳青年杨梓健和焦观观创办。杨梓健今年25岁,爱好戏曲,曾在开封学习艺术设计学专业,大学期间就在开封从事美术教育培训,同时还是抖音达人,经常直播讲述戏曲、书法、绘画等知识。另一位焦观观,今年26岁,最初学的是戏曲演员专业,后转学戏曲妆造,在开封市豫剧院工作。
杨梓健介绍,毕业后他曾参与开封市豫剧院戏曲节目的形象设计工作,在《梨园春》栏目导演李凡的介绍下,与焦观观结识。去年,看到洛阳汉服热、文旅火爆,杨梓健逐渐有了返乡创业的想法。
由于都喜欢戏曲,杨梓健和焦观观一拍即合,于去年5月返洛创业,杨梓健负责创意、营销,焦观观负责妆造。
另辟蹊径,舍汉服选择戏曲妆造
不过,杨梓健创业的方向不是方兴未艾的汉服,而是传统的戏曲妆造。
这两年,洛阳汉服火爆,穿汉服的小姐姐随处可见。为何他们另辟蹊径,选择名不见经传的戏曲妆造体验?
也许不少人会认为戏曲是老年人的专属,事实却并非如此。“这两年越来越多的青年喜欢戏曲。”杨梓健介绍,回洛阳没多久,他在一场戏曲演出现场发现有许多青年观众。随后他发现国内有不少青年从事戏曲妆造行业,戏曲正在一部分青年人中火起来。
杨梓健说,相较汉服妆造,戏曲妆造有其独特的魅力,头饰、服色的背后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戏曲角色中的生、旦、净、末、丑各有不同,妆造特色各异,选择性强。
在杨梓健看来,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戏曲是中国人审美的集合。戏曲妆造之所以没能火起来,是因为缺少近距离展示的平台。
信心满满,戏曲妆造前景可期
在洛阳发展戏曲妆造,杨梓健和焦观观有两大底气,城市包容度高和受众。
“在洛阳穿汉服毫不违和,火爆的汉服还成为洛阳新文旅产业发展的助推器,这充分体现出洛阳包容的城市精神。”杨梓健说,相较汉服,戏曲妆造也是一种新体验,相信也会逐渐得到大家的认可。
虽然刚刚起步,但店内几乎每天都有客人,而且青年居多。“有人是好奇,想尝尝鲜,会因为某个戏曲片段想体验戏曲妆造,也有看直播的粉丝慕名而来。”杨梓健说,店内有唐、明、清等不同时代的装束,包括女蟒、女披、大宫装等多种样式,既有平价服饰,也有精品苏绣,能够满足游客不同需求。其中,精品妆造需要两个小时才能完成。
精品妆造时间长,却并不乏味。在体验戏曲妆造过程中,杨梓健和焦观观还会为游客讲解点翠、戏服等戏曲相关知识。妆造结束后,会有专门的摄影师为游客拍照。
不止于此。杨梓健说,他们还打算与烧窑技艺相结合,开发戏曲主题文创产品,并建设茶室、戏曲演出场所,让青年在游玩之余,坐下小憩。“希望通过这样一种形式,让更多青年穿上戏服感受戏曲文化之美。”杨梓健对未来充满信心,“洛阳正大力发展新文旅产业,相信戏曲妆造体验未来可期。”
两小时后,完成汉服妆造的邱女士兴致勃勃地说:“太美了,我要到附近的洛邑古城多拍几张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