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让汉服妆造刮起了“小龙女”风
-
日期:2024-01-10
来源:
近日,在洛阳市洛邑古城等景区,不少身穿汉服的游客头戴龙形发饰,烘托出浓厚的新春氛围。该发饰的设计者王静芳,是一名地地道道的洛阳人。7日,洛报融媒记者在老城区见到王静芳,了解她设计发饰背后的故事。
洛邑古城中戴龙形发饰的小朋友
女配电工也有一个古风发饰梦
2010年,23岁的王静芳从供电相关专业毕业,成为一名配电工。因从小学习美术,她对设计颇为敏感。读书和工作期间,她一直负责班级和部门的宣传工作,做了不少美工设计。工作之余,她喜欢创意做一些“小玩意”。
2018年,王静芳带着侄女去洛邑古城游玩。那时洛阳还未流行汉服妆造,但她觉得既然要到如此古色古香的景区玩,应该适当装扮一下,提升游玩体验。善长做手工的她,便为小侄女做了两个古风发饰。
王静芳说,当时不少游客咨询其侄女戴的发饰是在哪一家店购买的,当得知出自她手之后,都想向她定制。
一次出游,让王静芳嗅到了商机,她回到家后,趁空闲时间做了一些古风发饰拿到景区门口卖。“效果出乎意料,全卖完了!”王静芳说,当时洛阳售卖古风发饰的店铺很少,而洛阳古风场景多,游客需求旺盛,所以销路不错。
后来,因工作繁忙,还要照顾孩子,摆摊儿对于王静芳来说便难以坚持。“我当时想,如果能让商家帮忙销售就好了。”作为一名行动派,她带上自己原创的发饰前往丽景门、洛邑古城、隋唐洛阳城等景区,寻找合作商家。
变身供货商 包揽200多家店铺货源
2018年,洛阳汉服店不多,有古风发饰需求的店铺少之又少,想要寻求合作并不容易。“纯手工的设计和质量,与网购批发的发饰有明显差距。”对自己作品充满信心的王静芳,经过多番走访,用高品质、低价位的诚意找到了第一批合作伙伴,开辟出自己的市场。
转型成供货商后,出于对发饰设计的热爱和对顾客负责的态度,王静芳不仅自学了汉服妆造,还报名参加许多工艺品制作课程,了解剪纸、掐丝、珐琅等非遗技艺,提升自己的制作水平。白天上班,晚上回家研究发饰制作,为此她常常熬夜到凌晨两三点。
在与汉服店铺的合作中,王静芳还同妆发师保持密切沟通,了解自己的发饰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不足。“有的发梳会勾头发,不仅给妆发师工作造成麻烦,顾客的体验感也不好。”王静芳说,此外,她还会对一些网络流行款式进行创意改造,尽可能地提升使用效果,让游客在洛阳享受更好的妆造体验。
正是这份用心,让王静芳在洛阳手工发饰制作圈中逐渐树立起口碑,越来越多的商家找上门。她根据市场需求,对步摇、发冠、团扇等更多古风饰品进行创意设计。“民主街刚开第一批汉服店时,几乎所有店家都从我这里进购设计款的团扇。”她说。
去年年初,洛阳汉服爆火出圈,逐渐增多的汉服店为王静芳的事业增添新助力。不少汉服店开业时,都找她铺货。截至目前,在王静芳处定制设计款发饰的店铺多达200多家。
打破千篇一律 让洛阳汉服妆造做出独特风格
龙年将至,洛邑古城突然刮起了“小龙女”风。不少游客将龙形发饰戴在头上,留下照片庆贺新年。这款出自王静芳之手的发饰,让洛阳汉服妆造开启了新年新一轮“内卷”。
洛邑古城中不少游客头戴龙形发饰
“之前流行的汉服妆造中,很少有将龙的造型放在头上的。”王静芳说,并且她认为,全国各地的汉服创造同质化严重,给人千篇一律的感觉。新的一年,她也想在自己热爱的设计事业上有一些新的尝试和突破。
万事开头难,别人没做过,也就不存在参考案例,所有创意只能依靠自己的灵感。去年11月,她开始查阅书籍资料,并通过逛博物馆等方式,了解龙的样貌细节,构思设计思路。她介绍,互联网上流行的许多龙的样貌,是西方设计师对龙的想象,而她想让自己的作品更贴合中国传统,做出适合汉服的“中国龙”。
经过2个月的学习与探索,推翻了好几个设计版本,王静芳最终确定了能“上头”的龙的样子。成品龙是用铁丝做龙骨;长毛毛布料做龙背;龙角、鳞片、眼影则是用扭扭棒组成。“将龙倾斜着盘踞在发髻边上是可爱风,将龙头放在发髻正中间是霸气风。”还未寻找模特试戴时,龙形发饰“上头”的样子她已经构思在心中。
王静芳和她的龙形发饰
去年年底,王静芳携带了30厘米、60厘米和1米等不同尺寸的龙形头饰走访各家合作店铺,很快便有商家看中了她的作品,更有商家提出自己的想法,让她再制作几条长度在1.5米和1.8米的龙当道具使用。
走在洛邑古城,看着不少游客的发饰都是自己的作品,王静芳十分欣喜。她希望凭借自身努力,设计出更多游客认可的作品,形成独具洛阳特色妆造的同时,让全国汉服妆造刮起“洛阳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