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魅力老城 > 文旅融合

古都洛阳持续“扩圈”

“来,看镜头,脖子往前伸一点,左肩放松。”在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区洛邑古城景区,摄影师老刘正忙着给游客拍照。镜头里,一个身着汉服、清雅温柔的女子倚墙而立,画风柔美;放眼望去,新潭湖边遍是“才子佳人”,不时有“侠客”穿过;千盏彤灯倒映湖面,灯火摇曳,潋滟水光似为璀璨星河。一时间,让人有今夕何夕之感。

tem.png

2022年底以来,汉服火爆“出圈”,在影楼干了十多年的老刘也加入了汉服写真大军。“去年我就没怎么歇过。今年春节期间每天有三四十单,一单不到200元,收入还是很不错的。”老刘笑着说。

tem.png

据统计,春节假期,老城区累计接待游客32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约24亿元,旅游收入较往年翻了两倍。“不能光旅游‘火’,还要群众‘富’。原来的汽修一条街变成了汉服体验区,通过打造汉服造型与拍摄一条龙服务,创造了大量新的就业机会。现在老城区的汉服店由68家激增至860多家,民宿超过400家,全区3万多居民都吃上了‘旅游饭’,从发展新文旅中尝到了甜头。”老城区财政局有关负责人说。

和洛邑古城同样火爆的是洛阳的博物馆。距离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两三百米时,马路开始变得拥挤。公交车里,身穿汉服的游客也开始攒动,一边惊叹着博物馆的外观设计,一边拿着手机找角度拍照。车窗外,博物馆倒拱形外立面大量使用三彩釉面瓷砖,远看像一片唐代宫殿群的天际线,墙体辅以青砖、清水混凝土等元素,彰显盛唐风韵。

讲解员告诉记者,博物馆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李立教授设计,将“运河源、隋唐韵、河洛技”作为设计理念。博物馆以隋唐大运河为主线,将水利、运输、船舶、货物、仓窖、市井等内容穿插其中,生动再现了隋唐盛世的社会生活。

“哇,这个船好大啊。”来自上海的游客朱泊宇对着镇馆之宝“洛阳运河一号古沉船”叫好。古沉船船体长20米左右,是明清时期内河客货运输船的代表,也是洛阳汉唐漕运体系历经千年而不衰的见证。朱泊宇告诉记者,他还很喜欢“隋唐盛世 国运繁华”部分,这部分复原了新潭码头、南市等历史场景,让人有种穿越历史的感觉。

洛阳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建城史,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为洛阳打造“东方博物馆之都”提供了优越条件。据了解,洛阳市各类博物馆、纪念馆总数达102家。春节期间,洛阳博物馆、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等国有博物馆每天的客流量超过8000人次。

必去的打卡点还有洛阳龙门石窟。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营造,形成了拥有2345座窟龛、10万余尊造像、2800余块碑刻题记的石窟遗存。龙门石窟研究院陈列展示中心研究人员高丹告诉记者,她一直痴迷于研究这些题记,越研究越能深刻地理解龙门石窟——这不仅是一处庞大的艺术宝库,造像背后更充满了人文情感。“我们推出了‘夜游龙门’、研学等活动,带大家了解雍容大度的卢舍那佛像背后的皇家故事,以及一个个小洞窟所承载的古代普通人的祈愿。”高丹说,“我希望大家放慢脚步、静静感受。左手是熙熙攘攘的人群,右手是纷纷扰扰的历史。无论走多少遍,我们的内心总会被触动。”

据介绍,洛阳近年来紧扣“颠覆式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移动端传播”的思路,以专业的人才与精准的财政投入,打造沉浸式文旅目的地,推动古都洛阳持续“扩圈”,让“流量”变“留量”。今年春节假期,全市接待游客111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83亿元,与2019年相比分别增长2.8倍和3.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