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城旅游景点简介
-
日期:2022-09-16
来源:
【丽景门】
洛阳第一楼,中原第一门—丽景门。它是洛阳老城的西大门,与东大街的钟鼓楼遥相呼应,是老城最具特色的标志性建筑。丽景门的箭楼、城门楼加瓮城并配以护城河的建筑结构,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典型最为优秀的城门,其城垣高厚,月城宏阔,重门叠关,上千浮云,气势磅礴。有诗人用:“洛阳牡丹甲天下,丽景城楼世无双。”来赞美它无限的魅力。丽景门是古都洛阳唯一一家集吃、住、游、购、娱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旅游景区。丽景门景区景点有:天后宫(供奉海内外数亿人信仰的天上圣母妈祖娘娘)、九龙殿(在洛阳建都、功绩卓越的九尊帝王像)、三神殿、观音阁、城隍庙、瓮城、城墙等,特别是河洛文化长廊(展示了河洛地区的名胜古迹以及众多的河洛历史名人及对社会进步做出卓越贡献的人物)、洛阳帝王史馆(在洛阳建都的104位帝王简介)备受游客推崇,有诗叹曰:“一朝步入丽景门,一日重温千年史。”丽景门是洛阳八大景之一,曾是历代朝廷百官及万民祈福纳祥之处。丽景门古代都城庄严的布局和辉煌的气势,可使游客感触到千年帝都古文化的浓重气息。
【山陕会馆】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称西会馆,位于今老城南关,九都东路171号,正对路北凤化街口,始建于清康熙、雍正年间,距今有300多年历史,是清代陕西、山西两省来洛商人聚居场所。会馆内全部建筑,均为清代木结构,无石不刻,无木不雕,梁架彩绘堪称完美。会馆坐北朝南,布局前密后疏。有琉璃照壁、山门、舞楼、正殿、拜殿等建筑,门前还有两对威风凛凛的石狮子。其中正殿是会馆的主体建筑,面阔5间,进深3间,歇山式顶,琉璃覆瓦。照壁高12米、宽13.2米,由青色雕砖砌成,正中用彩色琉璃方砖镶成3块方形壁面,其上雕饰二龙戏珠、花卉、人物等,色彩鲜艳,基座雕饰有精美的图案,是豫西地区最大、最完整的琉璃照壁。正殿为中心建筑,面阔5间,进深3间,歇山式顶,琉璃覆瓦,勾连斗拱,别具一格。 山陕会馆原位于南关马市街与校场街一带,1995年修建九都路时,从其穿过,会馆保存基本完整。
【八路军办事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驻洛办事处,又称八路军驻洛办事处,占地面积4800平方米,宽30平方米左右。原址:位于洛阳市老城南关贴廓巷56号(今门牌35号)。是建于道光年间的三座四合大院,坐南朝北,房厦百余间。前门临大街,后门外有一篮球场,可直通院外菜地.1995年修建九都东路,后院被部分扩充成路面,后门现辟为南大门。1985年第十八集团军驻洛办事处纪念馆。今已修复,是洛阳市现存的一处重要革命纪念地。
【都城博物馆】(又名周公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洛阳市定鼎路东侧。是我国现存的三座较大的周公庙之一,始建于隋末唐初。现存周公庙乃明清建筑形制,屋架结构独具防震作用,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周公庙坐北面南,现为三进院落,南北中轴线上由前到后依次为正南门、定鼎堂、礼乐堂、后殿及东西廊坊。该馆以表现洛阳五座都城格局风貌与古都城池建设史为主要内容。我们现在看到的周公庙,是后世在原来的位置上重新修建的。据《河南府志》、《河南通志》记载,唐太宗贞观年间及玄宗开元年间,朝廷曾对周公庙予以大修,后废弃。公元1525年,明朝统治者下令在旧址上重建周公庙,其后,清康熙、乾隆、光绪年间,统治者又曾对其进行多次重修。民国二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932年,南京国民政府一度迁都洛阳,也曾对周公庙加以修缮,并成为中央政府考试院所在地,周公庙近年出土的《重修周公庙记》碑,明确记载了这一历史。1955年,洛阳市政府对周公庙进行了修缮,并在此举办了文物陈列。1989年,依托周公庙筹建洛阳都城博物馆,9月正式建馆。据史料记载,洛阳周公庙乃明清遗存,它本是四进院落,在定鼎堂前,还有一个元圣殿。可惜元圣殿早已被毁,现在已经看不到了。定鼎堂的堂匾为国民党元老戴传贤所题。殿内供奉有周公及其弟召公、毕公、其子伯禽、君陈像。殿堂四周的墙壁上,是一组反映周公一生主要功绩的大型彩绘壁画,这壁画是不久前才绘上去的,颜色鲜亮、栩栩如生。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青筒瓦覆顶,绿琉璃瓦剪边,龙凤脊饰,大殿四角飞檐起翘,正脊两端饰有吻兽,就连重脊下端,也卧着一溜儿狮子走兽。穿过定鼎堂,可见礼乐堂。礼乐堂原名会忠祠,供奉的是周公及其分封的列为诸侯,此殿面阔五间,进深两间,作硬山式,上覆灰瓦,殿堂构架为叠梁五檩前出廊式。两侧廊房中陈列周公生平事迹,用历史文物、图表、塑像表现周公东征平叛、营建洛邑等重大事件。北区和东区为古都城池建设史陈列及5座都城(夏、商、周、汉魏、隋唐)大型露天模型陈列区。西区为小型园林,小桥流水,亭树错落,名花美草,轩陛掩映。都城博物馆是融古建筑、园林为一体的新型博物馆。
【河南府文庙】(俗称府文庙)
位于今老城区文明街9号,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其建筑大部分已拆除,原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左右,现为文明街小学。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封孔子为文宣王,因此称孔庙为文宣王庙,明以后称为“文庙”,相对“武庙”(关帝庙、岳飞庙)而言。《洛阳县志》载:“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四月乙巳,刘侯以司马郎中出守河南。厘蔽敷思于下,政通民和,乃饰修文庙。”说明文庙始建年代应早于嘉靖六年。文庙现存建筑二十余间,坐北朝南,自南向北呈阶梯式上升。布局规整,层次分明,为传统的宫殿式建筑。前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悬山式顶;后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歇山式顶,左右各有一间暖阁。穿过戟门,三条石板通道直通月台(长方形)。月台高约1米,台南正中有两列台阶,两台阶之间嵌一块宽1.5米、长2.22米的浮雕二龙戏珠青石板。庙内原有石碑数通,山门、琉璃照壁、石桥、水池等,在“文革”期间被毁。
【钟鼓楼】
正名樵楼,亦称鼓楼是古代用以报时之楼,早晨撞锺,晚间击鼓,谓之晨钟暮鼓。鼓楼建筑:占地288平方米。拱券楼台通体用规格为10厘米×20厘米×43厘米大青砖砌成,台面15米见方,高7.6米,拱券门洞宽4.2米、高5.3米,拱券东西两端门额各镶嵌长1米、宽0.5米石匾各一方,东刻“就日”、西刻“瞻云”,为斗大楷书阴文。台南边有一登台之道,宽1米,青石板台阶。台上正中建12米见方两层钟楼一座,高8米,明清式建筑,砖木结构,石柱础,面阔三间,进深二间。一楼14围红色园形檐柱支撑,四周皆斗拱,琉璃瓦翦边,青瓦覆面,翘角飞展,戗脊饰动物选型;二楼14围金柱由一楼贯通拖起,歇山顶,四周皆斗拱,琉璃瓦翦边,青瓦覆面,屋脊饰望兽吻,四角飞檐起翘,舒展伸张,戗脊饰动物造型,下悬风铃;与一楼匀称重叠,比例和谐。一楼正中架大鼓一面,二楼正中吊铸铁大锺一口,高1.6米,口径1.5米,上铸八卦图、龙凤梅菊等图案和“皇帝□□国泰民安”字样,另铸有小字,因锈蚀已无法辨认。该钟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与白马寺钟同时铸造,因铸造参数相同而产生共鸣,故有:东边撞钟西边响,西边撞钟东边鸣之说。
【文峰塔】
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老城南关东和巷东头。据塔前原有碑文记载:该塔始建于北宋,元、明二代历经修葺,明末毁于兵火。清初重建,至今保存基本完好。文峰塔是一座密檐式砖石塔,四方形,高约30米,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基座用方形青石砌成,每边长6.8米,高3.3米,塔基和塔身之间嵌有铸铁,以保持整座塔的牢固性。塔身九层,通体用青砖砌成,从第一层至第九层逐层递缩,最高层每边长3米。一至八层向北各开一弧形拱门,可向外望,门上皆有题额,如“高瞻远瞩”之类。第九层则四面各开一弧形拱门。塔刹已被毁。一层拱门两侧原有对联一副,左侧半副字迹可辨:楼九尽云通天尺。塔内原设有木板楼梯,可盘旋而上。塔顶高3米许,锥形,锥端竖一铁 ,串有三个园形陶制彩色“宝珠”,每个直径70厘米,黄、白、绿三色相间,现仅存一个。文峰塔是洛阳地区现存为数不多的古塔之一,为保护古塔,今塔门已封。
【明福王府及石狮】
明神宗朱翊钧三子福王朱常洵王府.占地约23000余平方米。2000年洛阳市人民政府在此大规模兴建青年宫文化广场。石狮位于今青年宫广场南,一雄、一雌,原为明福王府门前左右之石狮。由汉白玉雕刻而成。整体由蹲座狮和狮座两部组成。两石狮昂首挺胸,各长1.03米、宽0.8米,高2.12米,狮背上各有2狮仔嬉戏。雄狮右前脚踩球,口微张;雌狮左前脚抚耍1狮仔,口微张,左前小腿部现已损五分之二。狮座离地高0.9米,整座为反“工”字形,上平面:长1.60米,宽1.26米,上层四周阳雕莲花托瓣,下层四周皆阳雕2狮戏球,凹部四周阳雕花卉。
【祖师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今老城区北大街北段路东。占地1688.23平方米。现存有大殿,耳房。占地面积340.80平方米,大殿面南背北,面宽五间,进深三间,殿内左右暖阁各一间,歇山顶,四周皆斗拱,飞檐起翅,琉璃瓦覆盖,顶部正脊两端陶塑龙吻,脊背上饰龙、荷花彩陶浮雕,殿顶四角戗脊背上塑四神。大殿数根巨柱、梁枋均饰以彩绘。1996年洛阳市文物局拨专款对其进行了修缮。
【三官庙】
(三官:道教信奉的天、地、水三神。又称延福宫)位于今康乐巷南段东侧,据《洛阳县志》记载:“明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伊王建,内祠三官,范铜为像。”俗称铜三官庙,原建筑有前殿、中殿、后殿、玉皇阁,庙前有戏台。每年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为香会。现仅存后殿,占地约130平方米。东半部顶坍塌,其他建筑遗址现为居民楼房。
【董公祠】
位于今老城东大街132号,即民主街南口与东大街交叉处西侧路北。是为纪念东汉大夫强项侯京兆洛阳令董宣而建。始建于明代,原筑座北向南,祠内正殿一间,卷棚一间。现院内存有民国期间的洛阳县同善局产业碑一块和乾隆四十一年(1776)“岁次丙申”石碑一方。该祠经改建现为旅社。占地面积100平方米左右。
【妥灵宫】 (又名关帝庙)
位于今文明街东端。该宫坐东向西,有门楼三间,通道一间,卷棚三间,大殿三间,供关羽像.据现存碑记记载:“妥灵宫为曹氏(操)所建”。因关羽死后,其头颅曾妥放于此故名。自汉以来,妥灵宫成而毁,毁而复成,经历了1000年风雨。明末,妥灵宫再次被焚,宫殿沉埋于瓦砾之中。乾隆年间,由河南府学博士张宾贤(儒学教授)、郜大鼎(儒学训导)创议,因旧基而重建,贵官士大夫及商贾细民不约而集百余人,四方慕义而捐者不计其数,越三月而就.现原建筑几乎全毁,仅存石碑二通和门房通道三间,遗址为文明街小学家属院,占地300平方米左右。
【河南府城隍庙】
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老城区西大街西段北侧,现存河南府重修城隍庙碑,立于明武宗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五月,说明在此以前已有城隍庙。河南府城隍庙应始建于唐宋时期。河南府城隍庙坐北朝南,原占地120亩(约8万平方米),,中轴线上的建筑自南向北依次为:辕门三间、山门三间(山门内侧东西两边塑有马童牵引的泥马两匹。现已无存)、戏楼三间、六角石柱亭一座、卷棚三间、威灵殿五间以及后殿五间。石柱亭两侧有东、西厢房十二间。城隍庙主体建筑为威灵殿,因城隍受封为威灵公而得名。此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单檐歇山式顶。殿内原供奉威灵公木雕像一尊,两侧塑判官、速报二神。每逢农历三月初三、八月十五、十月初一城隍出巡,即将此像抬出。殿顶部山脊上垒砌浮雕石刻,四角戗脊上塑有“走尽人”,传说为韩信、庞涓、周瑜和罗成四将,因其生前为人奸短,而受到上天的惩戒。据现存的碑刻记载,明崇祯以及清乾隆、嘉庆、道光、同治、光绪年间多次修缮,当时整体布局保存基本完整,但庙内神像被毁。民国时期,该庙曾辟为中山公园,城隍庙胡同也因此改为公园巷。1930年,用作河洛中学校舍;1959年修筑中州路时,将其一分为二,今南院为洛阳第三十中学和文物复制品公司占用,文物部门曾在1997年修复六角亭、1999年重修西厢房;北院大部分为洛阳第六中学占用。北院的威灵殿于1992年进行了全面修复,并辟为洛阳市文物交流中心门市部。
【安国寺】
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今老城区敦志街19号,据李通志记载:始建于唐咸通年间(公元860-870年),原寺院占地近万平方米,座北向南覆盖府治南(今老集一代)。山门,位于顺城东街,寺内有前殿、中殿、后殿,气势壮观,常年香火不断。明洪武初(公元1370年左右)安置僧人在此主持香火。清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时,该寺称钟楼寺,后又恢复原名。现该寺仅存大殿、中殿、后殿及周边空地,占地600平方米,为洛阳市第一中学校办灯具工厂地址。
【吕祖庙】
又称吕祖庵,是为纪念吕洞宾而修筑的古宫观。位于洛阳市老城区北三公里、井沟村,现洛孟公路东侧。庙宇二十六间,三进两院,布局严谨、小巧玲珑,红砖青瓦、槐柏葱蔚,西临邙崖、东临廛河,清幽别致,堪称洞天福地。相传吕洞宾入道后东游洛阳时,曾在此楼庵修道,并作诗传世;后值沧桑遗迹荡然无存。据庙内碑文记载,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4年)洛阳名士任仲芙,首先捐款建此庙,后不断增修逐成现在规模。道教称仙人住所为洞,吕洞宾号纯阳子,故庙名“纯阳洞”。原庙内各殿塑像、经卷、法器和签板均毁于“文革”中。1981年,洛阳市文物部门曾予修缮,1993年又进行了扩建,1996年洛阳市政府拨款重修吕祖庙,除恢复主殿纯阳殿——吕祖像、副殿崇圣殿——吕祖父母像外,又于山门两侧配房增塑了八仙像,称八仙殿,前院两垣内壁增修了两幅大型青砖浮雕—“孔子间道、老子出寒山”,“吕祖斩赤龙、黄鹤一去不复返”和“琉璃二龙戏珠”。
【洛阳牡丹园】
位于老城区邙山镇苗北村,园内占地面积150亩,周边另有300多亩牡丹生产基地。由当地农民筹资,各级政府扶持于1992年始建。目前,该园有全国九大牡丹系列红、绿、白、黄、兰、粉、黑、复色等品种500多个,450多万株,引进种植日本、美国、法国以及国内西北、江南等牡丹珍品。由于该园海拔高、受温差的影响,花期较市区长,早、中、晚从每年的4月10日初开,延至到“五一”以后。
【国家牡丹园】
位于洛阳市老城区邙山镇中沟村,其前身始建于1978年的郊区国有苗圃。1992年7月经国家林业部批准在苗圃的基础上成立牡丹基因库和国色牡丹园,1992年8月-2000年该园进行了大规模基础建设,形成现在规模。1995年5月该园开始重点转入牡丹非自然花期的生长状态及成花特点的研究,2000年,牡丹全年开花研究获初步成功。现占地10余公顷,种植牡丹80余万株,其中拥有7种野生牡丹和四大种群牡丹,九大色系,500余个园艺品种,日本、美国、法国等国外牡丹116种,新培育品种70余个。
【古代艺术博物馆】
坐落于老城区邙山镇冢头(北魏世宗宣武帝景陵)村,距市区6公里,占地3公顷,建筑面积8200平方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文物考古工作者在配合洛阳市基本建设中,调查发掘了一百余处原始社会和五大古城(夏代二里头郭城、商代西毫城、周代王城、汉代洛阳城、随唐东都城)遗址,以及万余件古代墓葬,出土了数十万件文物。1985年为发掘景陵,经专家多方鳞选,颇具有代表性的墓葬26座,集中复原于此陵东侧,成为我国第一座以历代典型墓葬为主要陈列内容的专题性博物馆——洛阳古墓博物馆,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展示中国古代葬俗制度演变轨迹的特色型博物馆。1987年新馆落成,至2000年搬迁复原上自两汉、下迄宋金的历史典型古墓葬25座。其中包括著名的西汉“傩戏图壁画墓、卜千秋画墓、新莽时期壁画墓、东汉东骑图壁画墓、曹魏正始八年墓、西晋关内候裴诋墓、北魏孝文帝之孙常山之台已墓、南平王元 墓以及西域安国人唐代定远将军安菩夫妇墓和五座仿宋木结构、雕梁画栋的砖室墓等。尤其是琳琅满目的古墓壁画,堪称古代绘画艺术的瑰宝。江阳王元叉墓墓室顶所绘的一幅大型天象图是研究我国古代天文学的一份弥足珍贵的事物资料。洛阳市古墓博物馆分为地上和地下两部分。地上部分建筑由仿汉代、北魏两组建筑群组成,规模宏大,古朴典雅。院内珍花异木,郁郁葱葱,松柏修竹,四季常青。草木花竹掩映着庄严肃穆的殿阁和迂回曲折的游廊,环境幽雅、景色宜人,堪称一座山顶公园式的博物馆。地下部分分为两大展区,一是历代古墓葬区:有两汉厅、魏晋厅、唐宋厅和休息厅四厅相联的复原葬墓组成;另一是北魏帝王陵区,以宣武帝景陵为中心,集中展示了北魏帝王陵寝制度的基本面貌。景陵冢丘巍峨,气势壮观、玄官幽邃、风格朴实,显示着帝陵的宏大气派。整个博物馆集几十座历代典型墓葬为一体系列化的展出,对研究我国古代史、美术史、建筑史、墓葬形制、丧葬制度、风尚习惯等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下清宫】
是老城区保护性开发文物古迹,于20世纪90年代末开发道教文化系列游而挖掘恢复景点之一。下清宫,未名三官庙,系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道士张清林创立。亦称古青牛观,位于老城区邙山镇史家沟村。相传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号谥聘、老聘),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人,道家学说创始人。曾任东周(今洛阳)守藏之史,因周王室为争王侯,历年内讧,守藏室典籍亦遭毁抢,故辞官在邙山翠云峰(今上清宫)修身养性,讲经传道,感悟人世自然,天道万物,后无应函谷关伊喜之邀,著《道德经》五千言而去,其终不详。而老子休息就寝的地方在今下清宫,其坐骑青牛就此饲养,故称青牛观。
【天津桥】
系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二月,营东都洛阳时所建,桥的位置在隋朝东都的端门正南三百步外。据记载,出端门百步有黄道渠,渠宽二十步,上有桥三道,过渠二百步,到洛水有天津浮桥。浮桥跨水一百三十步。《方镣记要》中记载:隋天津桥系用大船连以铁索,南北起夹楼。后被李窑的农民起义军烧毁。到了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在天津桥的故址,垒方石为墩造石桥,又名洛阳桥。天津桥有七次被修复,解放后,市政府在天津桥之侧筑起了一道钢筋水泥结构的大桥,又于1983年与原桥并齐再筑一道新桥,作为快车道,先建的桥为慢车道,现天津桥仅剩一孔桥眼,桥上建有四角翘起的小亭,此即是天津桥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