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澳门文化旅游报》强势宣传推介洛阳老城

日期:2024-01-22作者:
《澳门文化旅游报》由澳门东亚国际文化旅游传媒集团主办,旨在向世界宣传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产业、魅力乡村建设,为全球文化学者、文艺作者搭建交流平台。

tem.png


一城繁华处,无梦也盛唐

——走进洛阳老城

tem.png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2023年,全国旅游市场火热升温,洛阳围绕“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移动端传播”,以穿越古今的方式火爆出圈,上榜全国十大热门旅游城市。其中,洛阳老城区更是交出一份高分答卷。走进洛邑古城,三步一“公主”、五步一“贵妃”、十步一“侠客”,目之所及皆是“盛世霓裳”。众多驻华外交官和外国游客走进洛邑古城,向全球展现汉服之美,人民网、新华社、央视新闻等多家央媒纷纷报道。洛邑古城全网话题播放量突破23亿次,持续位居全国最受欢迎的汉服打卡地榜首。

tem.png

历史文化资源丰厚
一座洛阳城,半部中国史。洛阳是最早的中国、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城市史、1500多年建都史,儒学渊源于此、道学肇始于此、经学兴盛于此、佛学首传于此、玄学形成于此、理学寻源于此。现有龙门石窟等6处世界文化遗产、51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1家3A级以上景区、102家特色博物馆,被誉为“东方博物馆之都”。
位于洛阳市区中部的老城区,是洛阳最早的建成区,也是全国唯一以“老城区”命名的行政区。老城始建于金朝正大元年,是全国唯一一座历经三千年没有断代的城池,是洛阳千年历史传承的见证。老城区将古老洛阳风貌保存得较为完整,悠久的历史为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积累了丰厚的文化资源,也成为老城区别于其他县区的最大特色和核心竞争力。这里延续九街十八巷七十二胡同街巷肌理,充满“烟火气、市井味、文化格”不少网友感慨:“来到这里,伸手一摸就是隋唐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
梦里隋唐,尽在洛邑。洛阳老城区拥有丰富的文旅资源,文物古迹有65处,其中,国保、省保单位17处,景区景点6个(A级景区5个)、国家一级图书馆1个、国家二级文化馆1个、博物馆12个、城市书房12个。洛邑古城、应天门、天堂明堂景区已成为洛阳市极具地标性的文旅景点。老城区先后获评“河南省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区”“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省级文化先进县”等荣誉;洛阳古城特色文化街区被评为第一批“国家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洛阳古城历史文化街区荣获“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首批河南省示范步行街”“省级旅游休闲街区”称号。
“汉服+洛邑古城”叠加赋能
近年来,汉服受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爱。汉服独特的设计工艺和审美价值,让当代年轻人对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追求。汉服文化兴起后,相关的社交活动也越来越多,如汉服游园、汉服聚会等,为年轻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社交方式。而汉服的复兴同时反映出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知和重视,表达着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
“汉服+洛邑古城”,成为老城区打造多元场景的核心,大型角色扮演项目,沉浸式汉服场景体验,吸引了众多年轻游客。在打造“洛邑古城”文旅品牌的战略布局下,对接汉服设计、销售平台,拉长建强汉服产业链,推出引进高端汉服品牌,举办汉服文化产业发展高峰论坛,成立洛阳汉服研究院、洛阳时尚产业研究院,举办“邑起穿越吧”洛邑古城短视频大赛等汉服主题活动,组织汉服团队走进哈密、韩国、青岛、横店等地进行推介。在这里,汉服产业真正从“网红”变为“长红”。
“汉服+洛邑古城”的推广传播,推动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实践不断走向纵深,积累着鲜活的经验。老城区大力推动汉服产业发展,用好引流媒介,助力洛阳“汉服经济”火爆出圈。不断延长汉服产业链,搭建平台,探索业态融合,汉服经营市场主体激增,汉服体验订单量倍增,带动就业,创造营收,促进居民人均增收,并拉动餐饮、民宿、妆造、跟拍等相关产业链快速发展。以汉服体验为亮点的新文旅产业,已成为老城区增加就业,促进富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tem.png

“洛邑古城”文旅品牌走向全国
为持续叫响“汉服+洛邑古城”文旅品牌,老城区重点建设了一批沉浸式文旅文创体验项目,打造特色文旅标识。在洛邑古城搭建的《风起洛阳》灯狮画桥、香罗幔天、隋唐集市等30余处场景,给游客带来崭新的体验场景。依托梦唐阁沉浸式体验馆、洛邑古城《风起洛阳》线下沉浸式体验等6个大型实景剧本体验项目,形成沉浸式体验项目集群,迎合了当下潮流,吸引了大批年轻人光顾。按照“知识展示+密室逃脱”“沉浸式戏剧+中国传统游戏+夜宿”等模式打造出的“神都万象图”沉浸式文旅体验项目,给予游客十足的代入感。隋唐洛阳城引进《风起洛阳》沉浸式全感VR项目,以“实景演绎+VR体验+文化IP”的方式,让游客“穿越千年古都,梦回隋唐盛世”,该项目成功入选2023年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十佳案例”。

tem.png

各大节会展会的举办,为文旅业态蓬勃发展提供大好时机。2023年春节期间,老城区与广东东莞桥头镇联合举办了“洛阳牡丹赏花季”系列活动,提升了老城文旅在粤港澳大湾区影响力。以“家乡年味浓 过年回老城”为主题的民俗社火表演、360环拍体验、伴游机器人体验等15项独具特色的新春活动,获得了市民的一致好评。牡丹文化节期间,与哈密市伊州区携手举办了哈密维吾尔族宫廷木卡姆、麦西来甫、赛乃姆花帽舞、哈萨克族黑走马等非遗文化展演,“丝路记忆 品味新疆”美食大集暨农产品展销会等活动,别具一格。河洛文化旅游节期间,举办了国风音乐节、中华民族服饰艺术展览等等活动。积极举办中原电影推介盛典,全力推动“影视+文旅”相互赋能,为老城区发展注入新活力。

tem.png

探索新业态,勇于走出去,是老城区新文旅发展的战略性布局。2023年7月16日,由民建中央青年委员会、民建河南省委会指导,民建洛阳市委会、老城区人民政府等单位主办的“豫见大湾区 青年向未来”青年沙龙活动在老城区举办。来自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企业家代表以“文化传承与发展”为主题对洛阳文旅产业进行探讨,纷纷表示洛阳老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新文旅发展成效显著,投资环境优越,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希望与老城进一步加强在汉服音乐节、“文化+餐饮”等方面合作,为两地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把洛阳厚重历史文化推介到粤港澳大湾区,把大湾区的创意、科技、潮流元素带到洛阳,这次活动为老城区和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开展高水平文旅交流活动搭建了桥梁,推动了两地青年人才的深度对接,对于推动两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
洛阳市老城区洛邑古城现为国家AAA级景区,作为极具特色的非遗历史文化街区,吸引了国内外大量游客青睐。该景区包含文峰塔、河南府文庙、妥灵宫、四眼井、金元古城墙遗址等多个历史时期保护建筑,并以唐、宋、元、明、清、民国各时期建筑风格为主基调,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机融入,立足老城历史文化,结合旅游、特色餐饮、主题民宿、沉浸式体验等综合业态,综合建设成为集文化、旅游、商业、休闲、度假为一体的非遗历史文化街区。自2017年4月开园以来,总接待游客量已突破3000万人次,日接待游客量最高突破15万人次,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举,现已成为洛阳对外最重要的历史文化展示窗口,洛阳市的城市会客厅、城市名片。
老城区有非物质文化遗产90项,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7个、市级20个、区级61个。如“三彩釉画烧制技艺”传承人郭爱和创作的三彩艺产品,先后被定为“市礼”“省礼”“外交礼品”。洛邑古城立足“突出河洛文化特色,传承、保护结合与文化再创新”,结合民间文学、传统艺能技能、传统节庆、礼俗习俗等的各自特点,开展非遗分类保护传承传播工作,不仅推动了非遗技艺传承,在传播传统文化方面也卓有成效。例如,建设非遗传承代表人工作坊,聚集唐三彩烧制工艺、唐白瓷烧制工艺、汝阳刘毛笔制作技艺、杜康酿酒工艺等为代表的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结合春节、七夕、端午、中秋等传统节庆,举办民俗展演、赏灯猜谜、七夕乞巧、做荷包、做月饼等系列主题活动;积极开展非遗主题研学活动,和中小学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举办“开笔节”等活动,在学生心中种下传统文化的种子。

tem.png

文旅宣传形成矩阵
老城区文旅宣传一方面积极与各大平台合作,注重在交互式传播中擦亮文旅名片。借助央视、河南卫视等主流媒体,拍摄《古城新韵、幸福老城》《神都相逢》等节目,赋能老城出圈出彩。与携程、美团、支付宝等平台合作,精准推送“汉服体验套餐”等系列产品,吸引游客打卡“拔草”。
另一方面,紧扣《风起洛阳》《登场了洛阳》等热门IP,策划“一日梦回千年神都”“‘邑’起穿越吧”等网络话题。利用流量明星、头部博主等“饭圈效应”,推动话题持续发酵,引导深度传播。
此外,在线传播更是吸睛引流的重中之重。老城区宣传同样离不开抖音、快手、小红书等社交平台,通过这些平台发起的“梦里隋唐、尽在洛邑”汉服街拍摄影大赛、洛邑古城全国汉服短视频大赛等活动,宣传辐射面广,文旅达人、知名网红创作短视频,引来了大量粉丝,游客、网友等多视角、多层次、多维度的自我内容生产创作,扩大了老城区的知名度。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