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跨界融合展新颜

日期:2025-01-22作者:

近年来,老城区文旅局深入贯彻落实省委“文旅文创融合”战略要求和市委部署“1+3”古都文化体验区建设思路,深入挖掘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的河洛文化资源,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非遗+”跨界深度融合新局面。

tem.png


“非遗+旅游”“热”起来。老城区依托洛邑古城景区、历史文化街区,积极推动非遗项目入驻景区展演展示,丰富景区内涵。推出非遗研学游、体验游、美食游打卡路线,丰富旅游产品供给,非遗成为了老城文旅经济新热点。洛邑古城已引入汝阳刘毛笔、唐三彩烧制技艺、唐白瓷烧制技艺、张波卤制等国家、省、市级200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业态。除传统展示外,非遗元素还与年轻人喜欢的剧本杀、相声相结合,带给游客多元化的非遗体验,真正实现了“用园区涵养非遗,以非遗浸润园区”的融合发展目标。2024年,洛邑古城接待游客1502.7万人次,同比增长29.2%。洛邑古城被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河南文旅新标杆”、“河南省十佳消费新场景”。


tem.png


“非遗+民宿”“靓”起来。老城区积极探索“非遗进民宿”发展路径,以文化融入、非遗挖掘、氛围营造等方式,实现民宿与非遗的巧妙碰撞,形成新兴的非遗体验空间。目前已打造5家非遗民宿,其中云华里非遗艺术民宿客房设计融合了二十四节气和洛绣、唐三彩、皮雕、剪纸、木雕、唐白瓷等24个非遗主题,展示了二十四种别样风情,深受游客的喜爱。民宿与剪纸、面塑等非遗项目的多位传承人达成合作协议,并定期邀请到民宿开展互动教学,满足游客体验性、个性化、多样化需求,实现了非遗与民宿的“双向奔赴”。云华里连续三年获得携程最佳人气、最受欢迎民宿奖。


tem.png


“非遗+研学”“Young”起来。老城区坚持“研有所值、学有所思、旅有所乐、行有所获”新理念,将非遗与研学体验相结合,推出双元围棋博物馆——老城历史街区——洛邑古城“河洛非遗行”特色研学线路,使非遗在研学中得到传承焕新路径。截至目前,洛邑古城景区的研学项目已达百余项,形成“感知非遗,传承经典”“传统中国礼”“探索河洛文明等五大类48项常态化课程,涵盖毛笔制作、宫灯扎制、碑刻传拓、粗布扎染等传统手工艺及传统戏曲、河南坠子等表演类非遗项目的体验课程。2024年,洛邑古城研学累计接待活动120余批次5600余人次,非遗研学课程成为最喜爱、满意度最高的特色课程。


tem.png


 “非遗+演艺”“火”起来。非遗元素与演艺产品的结合维度不断拓展,非遗在旅游演艺中的“戏份”越来越重。古琴艺术走出国门参加韩国济州特别自治道政府主办的第62届耽罗文化节国际文化交流展演活动;2024年“春和景明”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洛邑古城交流展示活动,提线木偶、灯舞(羌族麻龙马灯)、豫西狮舞等10个非遗演出团队为嘉宾游客呈现出一场行进式非遗盛宴,让观众沉浸式体验非遗魅力;风起洛邑“豫”见村超足球友谊赛活动中河洛大鼓、侗族大歌与苗族芦笙舞的精彩演艺,实现了非遗文化与体育赛事的双向奔赴。


tem.png


“非遗+文创”“潮”起来。老城区积极推动传统工艺与现代创意的融合发展。“唐白瓷烧制技艺”传承人李学武先后开发“小花匠”等系列牡丹文创产品,让技艺既能挂在墙上,又能戴在身上。“宋氏面塑”传承人宋展克潜心研究面塑技艺,将年轻人感兴趣的游戏元素融入到传统面塑手艺里,让传统技艺与现代工笔相映成趣。“围棋”传承人王潼玲潜心钻研近40年,推出一大批深受大众喜欢的围棋、棋类礼品以及挂饰、棋赋和围棋诗词等文创产品,拓宽围棋的受众面,文化内涵的丰富亦使围棋制作这门技艺得以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tem.png


下一步,老城区将进一步加大非遗保护传承弘扬力度,积极培养“非遗”复合型人才,推动非遗与全域旅游、文物保护、数字科技、体育赛事、节庆等的融合发展,扎实开展非遗进景区、进民宿、在校园、在社区等工作,加大“移动端传播”宣传力度,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迷人的光彩。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