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今报》整版报道:汉服大热,由“网红”变“长红”

日期:2023-11-11作者:

tem.png    身着汉服、手摇团扇,成群结队的姑娘小伙儿穿梭在古色古香的街巷中,在千姿百态的牡丹花丛间,成为洛阳今年以来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着汉服、绾青丝、点朱丹,到洛阳去,穿一身汉服,在应天门、洛邑古城等建筑前拍一套古色古香的“穿越”照片,成了不少游客来洛阳的必备打卡项目。如今,夜幕降临后,洛阳洛邑古城衣香鬓影,美不胜收。

tem.png
汉服大热 汽修一条街变汉服一条街
       “越罗衫袂迎春风,玉刻麒麟腰带红”,这是唐代诗人李贺描写汉服的诗句。来到洛阳,你会深刻地认识到这句话所描述的场景。唐代公主、异域风情、武侠大家……来洛阳,你穿成什么样都不违和。
        仅以洛邑古城为例,今年1~10月共接待游客833.7万人次,其中五一假期共接待游客49.3万人,十一假期共接待游客53.7万人。根据消费者画像分析,汉服消费者主要集中在18~40岁,约占消费人群的78.20%。
        汉服的火热,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一年之间,洛邑古城门口的汽修一条街,摇身一变,成了汉服一条街。从业人员5000~8000人,带动汉服妆造培训、摄影跟拍等行业的蓬勃发展。
        短短一年时间,在洛邑古城周边一平方公里范围内,经营汉服的商家由68家激增至如今的700多家。
       李会丽和雷志义夫妻俩的汉服店,就在洛邑古城外的汉服一条街上,也是今年春节刚撤下汽车装饰的招牌,这是夫妻俩第二次创业。去年年底,汉服开始热了起来,夫妻俩一咬牙,借了4万块钱,开车去山东曹县进货,冒着大雪把店开了起来。“刚开始连衣服都不会穿,更别提化妆了。”就这样,边开边学,目前李会丽的店,已经有近千套汉服,游客多的时候,每天忙到凌晨。
tem.png
汉服配套 带动妆造行业提升技术
       穿上汉服,一定得配合适的妆容,还得留下一组美丽的照片。因此,不少汉服店都推出了妆造、跟拍的业务。
       在洛书文旅文创产业园,今年园区政策免一年房租,这吸引了十几家汉服店落户这里,三个月前刚开业的“老舅约拍”就是其中一家。而产业园位于洛邑古城、九州池、天堂、明堂等景区的中心位置,也很方便游客随时光顾。
走进这家店,店内衣服有400多种风格,199元全场任选。不仅有传统款式的汉服,还要跟紧时事,比如网络热播剧中流行什么样的颜色和风格,还要根据季节,对服装进行更新迭代。
       着汉服、绾青丝、点朱丹,去年汉服出圈后,化妆师供不应求,洛阳市政府推出免费培训班,让不少人入了门。为了让顾客体验感更好,“老舅约拍”店里的化妆师们得空就切磋技艺。
       “比如寿阳公主发明的梅花妆,从唐朝开始,上官婉儿比较喜欢这种元素的东西,后来才开始盛行。延续到今,不只是红色,金色、银色、蓝的、绿的都可以。”洛阳市“老舅约拍”化妆师申明慧告诉记者。
       化妆师用心,游客也满意。“一座洛阳城,半城都是这种花衣裳,想来寻找一下古代的气息,然后穿一下古装,妆造非常用心。”来自广东的游客蔡梓彦说。
汉服留念 带动摄影师人数大幅提升
       夜幕降临,穿上汉服,完成妆造,来到洛邑古城拍照,这里还原了唐朝集市的场景,熙熙攘攘,到处可以看到穿着汉服的小哥哥、小姐姐们。一排排红灯笼前,聚集了很多摄影师和游客,各种古装道具,汉服造型,随着一声声快门按动的声音,被定格下来。
       洛邑古城是洛阳的第一汉服打卡地。灯狮画桥、香罗幔天、隋唐集市等30多处摄影景观和文峰暮鼓、新潭晚舟等互动场景人头攒动。身着汉服的古装佳人或倚窗凝思,或凭栏望月,或驻足观灯,置身其中,仿佛穿越时空、梦回大唐。
“不同的汉服造型有不同的拍摄方法,比如这套唐朝‘花想容’的衣服,非常适合俏皮可爱的风格。”洛阳市“老舅约拍”摄影师李岩岩告诉记者,一个摄影师在这里,一天多的时候可以拍十几、二十单,目前整个景区注册的摄影师多达400位。
        “每次来就是换不同朝代的。发个朋友圈,朋友都会说,你们洛阳真的是太美、太有氛围了。”游客龚娜说,有机会了还要来洛阳。
tem.png
汉服活动 带动文旅经济由“网红”变“长红”
       看到汉服热的苗头,洛阳快速推出活动——穿汉服免费坐公交地铁、进景区;洛邑古城的对面,正在打造汉服展示中心,工程围挡上,是精美的“簪花仕女图”;十一长假前,洛阳汉服研究院正式挂牌……
       “我们也很担心昙花一现,不能让汉服的传播仅仅停留在观赏、拍照这种层次。”洛阳市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张阳告诉记者,汉服不是洛阳的专属,网红想长红,就不能仅就汉服做汉服,离不开整个文化底蕴打造,洛阳正在继续推进隋唐洛阳城的中轴线保护展示工程,“把整个城市当作一个场景来打造”。

        今年以来,洛阳连续6个月被评为抖音最受欢迎的汉服打卡地。截至7月,当地汉服相关商家已达1000家以上,正让这里的文旅经济由“网红”变“长红”。

tem.png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